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些科学大咖,走上科学巅峰,却患上了“诺贝尔病”

返朴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科学家领航的好科普。
收藏

有一些科学家做出了杰出成果,荣获诺贝尔奖,走上人生巅峰。然而,他们获奖后影响力剧增的同时却误入歧途,支持伪科学、宣扬没有科学依据的言论等,这种现象被称为“诺贝尔病”。本文将介绍六位重症患者,从他们身上我们会看到科学家的另一面。

撰文 | 瞿立建

新冠病毒暴发早期,一种阴谋论盛行网络,说新冠病毒是人为释放出来的,有说是美国搞的,有说是中国搞的。我们的读者科学素养高,对这种低级的不科学信息是有免疫力的。可是有诺贝尔奖得主也炮制阴谋论,岂不是咄咄怪事?

其实并不奇怪。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科学大奖,对普通公众而言,诺贝尔奖得主基本就是科学代言人。至今为止的六百余位诺贝尔奖得主,大部分当之无愧,但也有少数人走上了科学巅峰后,却得了“科学癫痫”的病,宣扬甚至研究伪科学的东西——这被称为诺贝尔病[1]。

现在我们见识几个诺贝尔病患者,先从炮制新冠病毒阴谋论的病患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开始。

吕克·蒙塔尼:新冠病毒中国制造

吕克·安托万·蒙塔尼(Luc Antoine Montagnier,1932年8月18日-),法国病毒学家,因发现人体免疫缺陷病毒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刚获得诺贝尔奖后,蒙塔尼的科研就不走寻常路了。2009年,他在学术期刊《交叉科学:计算生命科学》(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2],称细菌和病毒DNA的水溶液可以辐射电磁波,原因可能是DNA与环境中的电磁波共振了,据此有望带来一种新的检测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方法。不久,蒙塔尼又在同一期刊上发表了后续研究[3],在经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HIV辐射的电磁信号。

这是两篇非同寻常的论文,发表速度奇快。从投稿到接收,第一篇论文只用3天时间。第二篇论文时间稍长点,也只用了20天时间。相比之下,期刊上其他文章,这个过程要半年左右。蒙塔尼的文章中还充满语言错误,明显没校稿。不知道是否与蒙塔尼担任编委会主席有关系。蒙塔尼这两篇论文在简单的引言过后,就是实验结果,实验细节一概没有。这真不是开创性论文的做派。论文得出的结论,每一条都被专业人士“吐槽”[4]。不然还能怎么办,又没办法去重复他的实验。

蒙塔尼在伪科学的道路上很快又前进了一步。每年在德国林岛都会有个科学盛会,即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几十位诺奖得主与数百名学生、研究者济济一堂,交流科学思想和新进展。2010年的大会上,蒙塔尼的演讲把DNA辐射电磁波的“科学发现”又推进了一步。他表示DNA会使水聚集成特定的纳米结构,这时把DNA滤出,水依然会辐射一样的电磁波[5]。

这简直使顺势疗法(Homeopathy)有了“科学基础”。顺势疗法一直被斥为伪科学的,大概是说,如果某个物质能在健康的人身上引起某病的病症,此物质稀释后就能治疗该病症。例如,某人对花粉过敏而患有鼻炎,将花粉放于水中,稀释到极致,检测不出花粉的存在了,这水就能治疗过敏性鼻炎。顺势疗法虽一直被科学界视为伪科学,但在发达国家的民间非常受欢迎。蒙塔尼的“科学发现”使顺势疗法界备受鼓舞。

不久,蒙塔尼又发表了更令人惊奇且更高级的发现——DNA隐形传输,即DNA能穿越。2010年12月,他在预印本文库张贴了一篇论文[6],文章中描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几个试管放在低频弱电磁波里,1号试管中是细菌DNA溶液,其他试管里是纯水,18个小时后,奇迹出现了,装纯水的试管里出现了细菌DNA,并且序列与1号试管里的DNA完全一样。(参见《诺奖得主吕克·蒙塔尼做了什么伪科学?》)

DNA隐形传输,即DNA穿越现象

不仅如此,蒙塔尼作为一个病毒学家,他还抵制疫苗。蒙塔尼虽然贵为诺奖得主,这一通操作下来,蒙塔尼声誉扫地,在欧洲混不下去了。

在祖国混不下去的蒙塔尼却在中国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才把爷难住。201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聘他为全职教授,还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全力研究DNA辐射电磁波现象。(现该机构已消失。)蒙塔尼承认[7],他在法国无法获得资助,遭遇了“知识恐怖主义”,好在有中国人头脑开明。2018年,他与佛山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签署了共建“吕克·蒙塔尼实验室”的合作协议,转化他的科研成果。不知道喝水有什么可转化的。

蒙塔尼与佛山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共同转化他的科研成果

2020年新冠病毒暴发,疫情下,各种阴谋论观点盛行,尤其是新冠病毒是人为制造的观点。蒙塔尼也加入了阴谋论者行列。今年4月,蒙塔尼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新冠病毒来自中国的实验室,是“研制艾滋病疫苗的意外产物”。不出意外,他的观点遭到全球病毒学家一致批驳。

蒙塔尼,不要觉得你只是最新的科学思想被质疑,你声誉卓著的艾滋病研究也被人质疑了。质疑的人也是诺贝尔奖得主——穆利斯。论阴谋论,蒙塔尼在穆利斯面前也只是个弟弟。

凯利·穆利斯:科学界是个阴谋团体

凯利·班克斯·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1944年12月28日-2019年8月7日),美国生物化学家。1993年“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穆利斯在1983年发明了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这是一种可在试管中短时间内大量复制DNA片段的技术。没有PCR技术之前,大量复制DNA片段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PCR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因此穆利斯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穆利斯在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就在Nature上独自发表了一篇论文。他是生物化学专业,但这篇论文是关于天体物理学的,这篇论文能够发表让他很意外,他并没有指望Nature会发表他这个天体物理门外汉的论文。穆利斯对生物化学和天体物理学都很感兴趣,曾颇为犹豫选哪个领域作为自己的专业。他分析了自己的星座——摩羯座,得出结论,自己适合生物化学。穆利斯相信占星学。

1983年,他发明了PCR技术,信心满满地向Nature投稿,没想到被拒稿了。他改投给Science,再次被拒,后来论文发表在他的朋友、华裔生物化学家吴瑞主编的一份期刊上。这次拒稿经历改变了穆斯利的心态,他重新审视科学家这个群体,开始质疑科学界的运作方式,对很多科学问题进行阴谋论的解读。

穆利斯说,臭氧层空洞、气候变暖、HIV导致艾滋病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都是科学家忽悠人而瞎掰的。科学家为什么贩卖焦虑忽悠人?为了“恰饭”,为了获取经费。穆利斯打比方说,设想两个科学家来争取国家的经费,一个拿出一系列文献,论证大气层上部很多现象不清楚,说我们需要研究,批给我一百万美元,我将用以下方法有望给出有益的结论。另一个科学家说,有研究初步表明,大气层顶部出现臭氧层空洞,如果再不行动——包括给我批一千万科研经费——空洞将扩大,皮肤癌将流行,牧场上可爱的牛羊会眼瞎。试问:哪个科学家会拿到经费?

穆利斯认为,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生态问题等都是科学家勾结政客骗纳税人的钱。公民应坚持常识和自信,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他在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写项目进展报告时,遍览科学文献,发现没有文献表明艾滋病是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引起的。由此穆利斯说,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媒体上炒作艾滋病病因是HIV,政府很快拨款10亿美元经费,那些在医学研究上没有前途的艾滋病博士们马上又有饭吃了。

穆利斯提出了自己的艾滋病病因假说[8],但是,他的论文没有引起任何反响。社会上有一群人是“艾滋病否定主义者”[9],穆利斯是其中的名人。他表示,科学界将否定艾滋病者视作异端,予以“打压”,堪比宗教裁判所迫害伽利略。他们鼓唇弄舌,造成一种学界还有争议的样子,其实学界早已形成共识。除了艾滋病领域有否定主义者,疫苗、转基因食品、气候变化等领域也是否定主义的重灾区。

在穆利斯看来,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炮制的谎言,每年耗费10亿美元,只是制造麻烦,却由纳税人买单,就像天主教掌权时教徒向宗教裁判所交费一样。“搞气候变暖的科学家只不过是大气模型设计员和为老板IPCC算出变暖结果的程序员,他们只是为自己的饭碗而吓唬我们,让我们纳税给他们支付薪水,仅此而已。”

穆利斯在他的自传中还透露,一天晚上,他在自己的庄园里,遇到一只发光的动物,长得像浣熊,还会说人话。

这种灵异事件,穆利斯可以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布莱恩·约瑟夫森交流交流。

布莱恩·约瑟夫森:从物理到心灵

布赖恩·约瑟夫森(Brian Josephson,1940年1月4日-),英国物理学家,“由于他对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特性的理论预测,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而获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物理学家布赖恩·约瑟夫森在22岁,尚是一个博士生时,预言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约瑟夫森效应,凭此赢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0年代末,约瑟夫森开始对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感兴趣,特别是心物问题(Mind–body problem)。心物问题主要讨论心灵(mind)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探讨心灵如何透过身体,与外在世界进行互动,相互影响。约瑟夫森是认为超心理现象(Parapsychological phenomena)真实存在的极少几个科学家之一。超心理现象包括心灵感应、意念力(如隔空移物等),被主流科学界视为伪科学。1971年,他开始习练超验冥想。

源自印度的冥想活动在1960年代开始风靡欧美,至今依然非常流行。

荣膺诺贝尔奖极大提升了约瑟夫森在科学界的地位,他不仅能进行这些异类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在科学会议上堂而皇之向科学界宣讲他的研究进展,只不过科学家们对他的报告并不感冒。1974年,在法国凡尔赛举行的一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会议上,约瑟夫森在黑板上列了参考文献,竟然是印度《薄伽梵歌》和冥想活动创始人、印度人Maharishi Mahesh Yogi的著作,然后约瑟夫森开始讲他对冥想的实验研究。在座的科学家被激怒了,中途将约瑟夫森轰下台。[10]

约瑟夫森越来越被主流科学界反感。他便亲自出马组织学术会议,出版论文集,传播他和同道们的“科学认识”。1996年,他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组织成立心物大统一课题组,要应用量子力学破解大脑的奥秘,应用量子纠缠实现传心术[11]。

科研之余,约瑟夫森坚持习练冥想,据说大有长进。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学作家 Jeremy Bernstein在剑桥大学见过冥想习练者的海报,海报展示约瑟夫森能悬浮在地面之上10厘米的空中。类似下图的样子:

据说,约瑟夫森习练冥想已达到悬空的境界。

约瑟夫森说,冥想带给他科学上的深刻洞察,比如,他洞察到神创论是正确的——达尔文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让达尔文棺材板压不住的还有另外一个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肖克利。

肖克利:智商低的人该绝育

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1910年2月13日-1989年8月12日),美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而获得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1936年肖克利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企业从事科研工作,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包括使他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晶体管。不过,肖克利本人性格乖张,不善于做领导,他领导的团队分崩离析,他本人最终被公司开掉。在产业界混不下去,他就去了斯坦福大学做教授,一直在这里工作到退休。

肖克利晚年逐渐对种族、智商、优生学感兴趣。他不是跨界玩票,只简单提些想法,而是要做严肃的研究。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应该把这个事关人类这一物种的未来的课题研究清楚。肖克利甚至把他在这些方面的工作称为是自己毕生最伟大的工作。

肖克利关于种族和优生学的研究汇集于此书

肖克利认为,有些人或群体天生智商就是低,还擅长传宗接代,这将降低人类的平均智商,最终会导致人类文明衰落。他特别指出美国黑人,天生智商低这已经写在DNA里了,改善他们的后天环境根本无济于事。肖克利还提出了解决方案——给智商低于100的人经济补偿,让他们自愿绝育。肖克利对自己的智商非常自信,向精子库捐精,希望为扩散聪明基因做出贡献。

肖克利还迷信测谎术,他要手下的员工都要通过测谎仪的检验。肖克利还曾提议用测谎仪测诺贝尔奖得主,要他们回答这个问题:各种族的智商没有差异,你信吗?

不管别人信不信,诺贝尔奖得主沃森是不信的。

詹姆斯·沃森:黑人落后是因为黑人傻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196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表彰“他们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意义”。

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因为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分享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沃森是个不惮发表有争议言论的科学家。他在1968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这本书细致讲述了破解DNA结构的故事,不忌讳描述科学家之间的冲突和争议,还对女科学家进行了贬损。

《双螺旋》第一版封面

2000年时,沃森的争议言论陡然升级到种族主义的高度。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次讲座上称,肤色和性冲动可能有联系——肤色越深,性欲越强,所以拉丁女子好勾引,英国女子很难撩。还讲了胖瘦与事业心的关系——瘦人事业心更强,胖人没有事业心。他当场就说,当过面试官的人都知道,面试胖子会不爽。沃森立即遭到伯克利的生物学家的批评,批评沃森的报告充斥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没有数据,信口开河,事实与假设不分。

沃森曾对遗传学家David Reich说,人们对一些民族或种族的刻板印象其实是有遗传学基础的,比如犹太人聪明,中国人保守,印度人驯服,等等。David Reich评述说,“科学史一次又一次揭示,简单相信自己的直觉,会被自己的偏见牵着鼻子走,这是非常非常危险的。沃森走在了危险的轨道上,可能是因为太老了,智力上的活力耗尽了吧。”[12]

沃森不止一次提出,黑人比白人智商低是基因决定的。2007年,沃森在英国进行巡回演讲之前,接受英国报纸采访时表示,他对非洲前景感到悲观,西方国家援助非洲国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西方国家默认非洲人和西方人一样聪明,而事实是非洲人比西方人智商低[13]。沃森的言论见报之后,舆论一下炸了。英国多个组织取消了沃森的演讲,沃森也来脾气了,干脆取消了巡回演讲,抵制英国。Nature杂志发表社论指出[14],英国不应该抵制沃森,而应等沃森来了当面怼他。沃森回应批评称,自己所说不是出于种族主义,而是科学。这次事件导致沃森卸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他担任这个职务将近40年了。

2019年1月播放的一部纪录片中,沃森再次强调,他对种族智商差异根源于遗传的观点没有改变。随后,冷泉港实验室发布声明,与沃森断绝一切关系,取消沃森所有荣誉称号,声明称谴责滥用科学为偏见辩护的行为。沃森关于种族与智商的说法只是个人观点,没有可信的科学依据,他本人也没亲自做过相关研究。

即便是本人亲自下场研究,也有可能掉进伪科学的坑里,比如鲍林。

鲍林:维生素C治百病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 “因对化学键的性质及其在阐明复杂物质结构方面的应用研究”而获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化学家莱纳斯·卡尔·鲍林是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少有的几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也是唯一两次独享诺贝尔奖的人。

1941年,40岁的鲍林被确诊患上肾炎。他的医生、著名肾病专家托马斯·阿迪斯(Thomas Addis)告诉他,治疗肾病的诀窍在于让肾得到充分休息,肾的功能是将尿素集中提取排出体外,而尿素来自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因此要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阿迪斯每天精确记录鲍林的排尿量,并对尿液进行化学分析。阿迪斯认为精确的测量是科学诊断的基础,这与鲍林的理念不谋而合。

两周后,鲍林出院。阿迪斯给他开了一个低蛋白、无盐、添加维生素C的饮食方案,以让肾脏得到充分休息。鲍林严格遵守了医嘱,后续发现食疗方案真的有效——四个月后,浮肿消失了;六个月后,身心状态大有改善;不到一年,完全康复了。鲍林将他的康复完全归功于阿迪斯的理论和疗法,尽管他从科学文献中了解到,阿迪斯的方法被很多肾病专家质疑。但鲍林自这一刻开始接受额外大量服用维生素可以治病强身的观念。

1966年,鲍林结识一位生物化学家朋友,叫埃尔文·斯通(Irwin Stone)。斯通先生讲,每天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能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对于病毒性疾病。斯通研究了这背后的理论,由于遗传变异造成哺乳动物维C缺乏,人需要专门补充维C。他还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定量数据,成年人每天要摄入1.4到4克维生素C。他自己和妻子就每天服用3克。如果倒退几年,鲍林可能会把斯通的话付之一笑,毕竟他不是医生,也不是营养学家,而只是工业界的生物化学家。但现在,鲍林刚好对大剂量服用维生素的效果感兴趣,并且,鲍林认可斯通的理论。

几十年来,鲍林饱受感冒之苦,为预防感冒,每天一针青霉素。然而自从鲍林开始每天服用3克维生素C,之后神奇的效果出现了——肺不咳了,嗓没痰了,精神状态更焕发了。鲍林对维生素C口服心服,成了维生素C的信仰者。随后鲍林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得到的结论越来越神奇。比如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可治感冒,使他认为如果全民服用维生素C,就可以像终结天花一样终结感冒;晚期癌症病人多吃维生素C,生命可延长4倍;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对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有效。

为了全人类的健康,1970年鲍林闭关两个月,写了一本科普书《维生素C与感冒》(后来扩充为《维生素C、感冒与流感》),书中号召读者每天服用3克维生素C。这本书非常畅销,顺便带动了维生素C的热销。服用维生素C成为一时风潮。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就笃信鲍林的维生素C观点,晚年每天服用正常剂量的100倍的维生素[15]。

鲍林后来还写了《维生素C和癌症》《如何快乐长寿?》等书,坚持自己的观点。

鲍林的著作《维生素C与感冒》

鲍林的著作《如何快乐长寿?》,2006年版

公众认可鲍林,可惜学术界不认。鲍林被批评、质疑、讽刺、挖苦,他的相关论文也屡屡被拒稿。不过鲍林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医学界一直对鲍林的结论严肃对待,已经基本澄清了鲍林的结论都是不靠谱的。(参见《从诺奖到维C神话:一位天才科学家的荣与辱(上)》《从诺奖到维C神话:一位天才科学家的荣与辱(下)》)

科学家还靠不靠谱?“诺贝尔病”不是个例,有人总结了症状有轻有重的30余位患者,其中包括爱因斯坦、居里夫妇、薛定谔、泡利等大科学家,他们或是轻信过某些不靠谱的观点,或是干脆从事伪科学研究。

这里谈谈几点个人认识。

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污点无损于他们的伟大成就,我们也不必要求诺贝尔奖得主不犯认知错误。正如我们不必要求一个企业家不信气功大师,不必要求一个运动员说话处处符合科学道理,不必要求一个演员对社会热点很有真知灼见一样。

搞科普有一组片汤式排比句,科普要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这真不是陈词滥调,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看似普通实则高深,即便如诺奖得主级别的科学大咖也可能掉沟里。

科学精神要求不迷信权威,诚哉斯言!可是,科学问题连诺奖得主都靠不住,该信谁呢?首先我们应了解一下主流科学的观点。主流科学的认识也不保证一定是对的,但至少给你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基准。然后再去参考某个具体权威的观点,如果他与主流观点相距甚远,就要看他的观点是否基于很强的科学依据,如果没有,甚至只是个人主观想法,你就大可一笑置之。当然,偶尔也有真理掌握在个别人手上的情况,这时历史将告诉我们答案。

读者朋友,你还知道哪个科学大咖(不必是诺奖得主)患有类似“诺贝尔病”的症状?请在留言区交流一下。

参考文献

[1] https://rationalwiki.org/wiki/Nobel_disease

[2] Montagnier, L., Aïssa, J., Ferris, S. et al.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re produced by aqueous nanostructures derived from bacterial DNA sequences. Interdiscip Sci Comput Life Sci 1, 81–90 (2009).

[3] Montagnier, L., Aïssa, J., Lavallée, C. et al. Electromagnetic detection of HIV DNA in the blood of AIDS patients treated b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terdiscip Sci Comput Life Sci 1, 245–253 (2009).

[4] https://sciencebasedmedicine.org/the-montagnier-homeopathy-study/

[5] https://homeopathyplus.com/french-nobel-prize-winner-supports-memory-of-water/

[6] https://arxiv.org/abs/1012.5166v1

[7]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30/6012/1732.full

[8]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1435010

[9] https://newhumanist.org.uk/articles/2165/how-to-spot-an-aids-denialist

[10] Henri Atlan, Enlightenment to Enlightenment: Intercritique of Science and Myth, SUNY Press, 1993, pp. 20–21

[11] http://www.tcm.phy.cam.ac.uk/~bdj10/mm/articles/PWprofile.html

[12] Reich, David. (2019).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1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fury-at-dna-pioneers-theory-africans-are-less-intelligent-than-westerners-394898.html

[14]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9/n7165/full/449948a.html

[15]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2019-09-18/getArticle.htm?id=278704

其他参考资料

Skeptical Inquirer 杂志 2020年5-6月号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c_Montagnier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4304-1229176.html

https://dy.163.com/article/FALK2I8Q051480V3.html?refer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y_Mullis

穆利斯自传:心灵裸舞,上海科技出版社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an_Josephson

Henri Atlan, Enlightenment to Enlightenment: Intercritique of Science and Myth, SUNY Press, 1993, pp. 20–21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Shockley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Watson

https://www.foxnews.com/story/dna-discoverer-blacks-less-intelligent-than-whites

https://www.sfgate.com/science/article/Nobel-Winner-s-Theories-Raise-Uproar-in-Berkeley-3236584.php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5915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us_Pau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