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90%甚至更多源于建筑物倒塌所致。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这也是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理念的体现。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俗称减隔震技术,是减震技术与隔震技术的统称。减震技术是在结构上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变形消耗进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隔震是指在房屋底部或中间设置柔软的隔震层,以隔离和消耗地震能量,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仅从效果上看,隔震技术比减震技术更有效。但是,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各有其适用范围,隔震技术不能取代减震技术。
北京大兴机场隔震技术应用
减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20 世纪60 年代。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多地震国家对隔震技术开展深入、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70 年代,新西兰率先开发出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大大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到20 世纪90 年代,全世界至少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并在美、日、法、新、震”建筑物。1994 年洛杉矶地震,采用建筑隔震技术的USC 大学医院功能基本完好;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中,采用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经受住地震的考验,隔震性能良好,此后建筑隔震技术相继写入各国抗震规范,应用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80% 以上采用叠层隔震橡胶支座。日本是目前隔震建筑最多、技术最成熟的国家,其最高的隔震建筑高177 米。2011 年3 月11 日9.0 级东日本大地震中,隔震房屋以及室内仪器设备没有损坏,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
我国最早的隔震建筑是1993 年由周福霖院士设计建造的汕头陵海路八层框架结构商住楼。1994 年5 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权威专家将这个隔震居民楼的建成誉为“世界建筑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2000 年建设部颁布了行业标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2001 年,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写入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志着隔震消能技术在我国的成熟发展;2006 年以后相继颁布国标《橡胶支座 第一部分:隔震橡胶支座试验方法》《橡胶支座 第2 部分桥梁隔震橡胶支座》《橡胶支座 第3 部分: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橡胶支座 第4 部分 普通橡胶支座》,上述标准的颁布规范了建筑隔震技术的设计、生产和检验。
目前隔震技术已经大量广泛应用于有抗震需求的建筑结构中。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全国累计已建成隔震建筑超过10000 栋,减震建筑超过4000 栋。隔震技术限于抗倾覆要求的限制,主要用于中低层的建筑,同时突破高宽比限值4 及层间隔震等一些技术难度高的隔震建筑也有一些应用。针对于隔震建筑防倾覆的相关技术措施和专利技术也有发展和进步。比较典型的隔震建筑包括被称为“楼坚强”的芦山县人民医院、北京大兴机场项目、云南昆明机场项目、同时采用隔震和减震技术的唐山妇幼保健院项目、同时有隔震和减震建筑的郯城职业技术学校等项目。
作者:陕西省地震局 刘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