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候鸟季来临,位于全球候鸟迁徙重要线路的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纪录再加新!今日,丹霞山黑鸢观鸟队队员在保护区内观测并拍摄记录到琵嘴鸭,至此丹霞山鸟记录已升至280种。
琵嘴鸭在水塘展翅高飞 邹贵福 摄
琵嘴鸭(学名:Spatula clypeata)是雁形目鸭科匙嘴鸭属的鸟类,又名琵琶嘴鸭、铲土鸭等。它体大嘴长,端宽大有如铲子因为其喙形如琵琶,故而得名琵嘴鸭。进入秋季,丹霞山迎来了大白鹭、苍鹭、草鹭、琵嘴鸭、白眉鸭等首批候鸟,吸引大量爱鸟人士和鸟类调查队伍前来观察拍摄。丹霞山处于东部候鸟迁徙区,即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和西太平洋迁徙路线中段地带。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是大量候鸟到粤越冬或迁徙途中停歇休息的季节。
琵嘴鸭 邹贵福 摄
中华秋沙鸭群在江面自由嬉戏觅食 何建华 摄
此外,在丹霞山还发现并拍摄记录过中华秋沙鸭、白眉鸭、赤颈鸭、斑嘴鸭、绿翅鸭、短嘴豆雁等雁形目的冬候鸟。中华秋沙鸭(学名:Mergus squamatu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出没于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
让我们一起看看丹霞山还有哪些可爱的鸭鸭吧
过境候鸟: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ta)
是雁形目鸭科鸳鸯属的鸟类。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鸳鸯雄鸟外表极为艳丽,每年9月末至10月初离开繁殖地向南方飞去,迁徙时常结成10只左右的群体,有时也多达50只以上。鸳鸯是杂食性的动物,食物包括植物的根、茎、叶、种子,还有蚊子、石蝇、蠡斯、蝗虫、甲虫等。
过境候鸟:白眉鸭(学名:Spatula querquedula)
是雁形目鸭科匙嘴鸭属的鸟类。俗名溪的鸭、巡凫、小石鸭。白色眉纹显著。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迁徙和越冬期间也集成大群。性胆怯而机警,一般生活于平原地带的池塘、沼泽及河流中。冬季常结大群。时常见于沿海泻湖。
过境候鸟:赤颈鸭(学名:Mareca penelope)
是雁形目鸭科Mareca的鸟类。又名赤颈凫、鹅子鸭、红鸭。与其他水鸟混群于湖泊、沼泽及河口地带。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已大量从北部繁殖地迁到东北南部和华北一带,并陆续往南迁徙,迁徙时结成群,飞行甚快。常排成一条线飞行。
过境候鸟:斑嘴鸭(学名:Anas zonorhyncha)
是雁形目鸭科鸭属的鸟类。别名花嘴鸭、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等。大型鸭类,雌雄羽色相似。嘴黑而嘴端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过境候鸟:绿翅鸭(学名:Anas crecca)
是雁形目鸭科鸭属的鸟类。又名小凫、小水鸭、小麻鸭、巴鸭、小蚬鸭。翼镜亮绿色,雄鸟头部具粗大的绿色贯眼纹。体小、飞行快速的鸭类。绿色翼镜在飞行时显而易见,飞行时常排成一条线或“V”字形。飞行疾速,两翅鼓动甚快,常常发出“呼呼”的鼓翼声。秋季迁徙开始于9月初至9月中旬,9月中下旬到达长江流域,10月初到达广东沿海一带。迁徙高峰期在9月末至10月末。
过境候鸟:短嘴豆雁(学名:Anser serrirostris)
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鸟类。短嘴豆雁集群活动,与豆雁习性较为相似,短嘴豆雁头更圆、喙部及颈部也更短,整体显得更胖一些,在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由一只有经验的头雁领队飞行,队形不断变换。
野生鸟类是环境测评的专家,也是韶关生态环境变好风向标,丹霞山已然成为候鸟每年迁徙线路上的重要驿站和天堂。在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丹霞山黑鸢观鸟队已有由中山大学、韶关学院、在地企业职工、本地社区居民和科普爱好者们组成的84位“鸟人”,越来越多的本地社区居民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到了爱鸟护鸟的行动中,成为爱鸟护鸟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