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635 篇文章
今年上半年以来,直至不久前的中秋和国庆双节假期,全国各地的机场、车站、旅游景点如潮水般涌动的客流,以及今年各地如火如荼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和体育赛事,让保障公共安全、防范风险的公安、交通运输、旅游、消防、医疗等相关部门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流的公共场所或场合(如:公共交通枢纽站点、旅游景点、展馆/展会、大型演出或体育活动现场、学校学生集体出操及公共场所突发意外情况时的大人流紧急疏散等),都需要重视防范踩踏事故的发生。国内外都曾发生意外踩踏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惨痛案例。掌握一定的应急自救防护知识、技能,有助于我们在意外遭遇踩踏事件时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因而可能成为降低自身及他人伤害程度的关键。
一、 常见的踩踏伤害种类
在人流特别密集拥挤的区域(特别是上下楼梯/自动扶梯、山路或坡道时),一旦有人突然跌倒,由于身后的人流无法一致地停止前进,从而可能造成更多人的摔倒、堆叠、被身后人群的踩踏或人员相互挤撞。在这一过程中,最先或较早摔倒的人往往因为与地面、台阶及其他凸出的硬物撞击及被身后的人流踩踏而造成身体不同部位、组织的损伤,也可能因为被后续摔倒的人群堆叠压迫而造成伤害;一部分稍晚跌倒的人群主要受到踩踏或挤压而引起身体各组织损伤;而踩踏核心区域外的人群可能因单纯的摔倒、撞击、碰擦等造成相对较轻的损伤。因此,踩踏事故中人体的损伤往往同时发生于多个部位、多种组织和器官,造成复合伤,伤害程度较严重。常见的组织和器官损伤包括:皮肤/软组织损伤、骨折(四肢、肋骨、脊柱、骨盆、颅骨骨折均可能发生)、窒息、内脏损伤(如:脑组织损伤、肺挫伤、血/气胸、心包填塞、脾破裂、肝破裂、肾挫伤等)、脊髓神经损伤及并发急性肾衰竭(骨骼肌严重损伤分解,大量肌红蛋白阻塞肾小管而造成)、休克等。
二、踩踏伤害的紧急自救
假如我们意外遭遇踩踏事故,完全被动等待外界救援可能失去最宝贵的降低伤害、挽救生命的时间。紧急自救是我们尽可能采取一些措施降低自身所受到的伤害,并防止受到次生伤害;紧急自救同时也指我们在自身伤害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安全能够保障的情况下,对其他伤员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受伤害的程度。
(一)降低自身伤害程度的救护要点
1. 尽可能保持冷静,以免影响判断,尤其不要盲目跟从其他人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2. 当发现自己处于踩踏事件发生的中心区域时(即接近最早有人员跌倒和被踩踏的区域),应该逐步向人群空隙相对较大的区域移动,可以适当侧身并降低重心、随时观察周围情况,防止与其他人发生碰撞或被地面的异物绊倒;移动撤离时不要急躁而试图奔跑,不要强行与大人流行进的方向逆向运动,不要跟随恐慌的人群盲目行动和不断变更移动方向。当移动到人员相对较少的安全区域时,我们可以适当休息调整、检查自己身体受伤的大致情况,具备通讯条件时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救援;如果在上下楼梯/自动扶梯、山路时前方有人摔倒和踩踏,千万不要急于向前行进或向后倒退,一定要在原地保持自己身体的平衡、尽可能借助扶手、护栏以增加稳定性,并向身后的人发出信号,待前方或身后的人群逐渐疏散或有足够的行动空间时,再安全撤离。撤离到安全区域后,如果自己损伤较轻,在具备交通条件时可以自行撤离前往医疗机构进一步处理轻伤;若损伤部位较多、较严重,可尝试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并等待专业救援。
3. 当发现自己不幸被人流裹挟推搡而很难避免跌倒时,不要试图张开手臂撑开周围的人,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抵挡大量密集涌动的人群,无效的动作反而可能使自己遭受更大的伤害;这时应尽可能用双手抱头,含胸、弓背、弯腰、屈膝跪地,形成“团身屈膝”的姿势,用两前臂支撑地面,尽可能减少头面部和胸腹部被踩踏的几率,同时留出口鼻呼吸的空间,并能防止呕吐物、分泌物或血液阻塞呼吸道。可以用柔软的衣物垫于头前额接触地面的部位,以减轻损伤。
(二)救助他人的紧急措施
1. 若行进在密集人流中时发现身边有人突然摔倒,应立刻向身后身旁的人群发出信号,使后续人流注意避让,并招呼附近人员协助一起将跌倒者搀扶移动至安全区域。
2. 在踩踏事件发生时,若自身安全得到保障、没有受到大的伤害时,可以参与对其他伤员的救助,为降低伤害、挽救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说明事故发生的位置、伤员的大致数量等情况(当收到公共安全事件的警情报告时,公安系统会与医疗急救平台启动联动机制,因此一般不需要重复拨打医疗急救电话)。由于受到踩踏、伤情较重的伤员常有包括多处骨折和脊柱损伤的多发伤/复合伤,因此不具备条件时不要轻易搬动重伤员,而应尽量保证伤员所处区域的安全;救助时尽可能寻求其他施救者的协作。
3. 快速评估伤员的伤情,包括初步探查伤员的意识状态、呼吸、颈动脉搏动等生命体征、损伤的大致部位、活动能力等情况。引导或协助受伤相对较轻的伤员转移到安全区域,并尽可能将伤员安置区域按照伤情轻、重划分,有利于专业救护人员抵达现场后提高评估和医疗救护的效率。
4. 初步救治:在等待专业救护人员时,可以帮助意识欠清的患者保持呼吸道畅通、尽可能清除其口、鼻内的异物、分泌物等,对呼吸微弱的患者可以施行人工呼吸;当有条件取得自动除颤仪(AED)并拟对伤员施救时,需要确认安放电极板的胸背部没有明显的伤口;由于踩踏事故中的重伤员常有肋骨骨折,因此拟对伤员施行胸外按压前需要确认其胸廓外形完整、左右对称、没有凹陷,以避免按压中使骨折的断端刺破胸膜和肺泡,并发气胸等次生伤害。对伤员体表的伤口,可给予压迫止血。
三、防范踩踏伤害的策略
在人群密集流动的区域一旦发生踩踏事故,瞬息之间,伤害往往难以避免,尤其对于老人、儿童等体力较弱的群体,造成的伤害往往更加严重。因此,防范踩踏事故发生对减少伤害尤为重要。除了公安、交管、旅游、急救医疗、消防等部门会制订预案,针对易聚集大人流的场所和时间节点采取疏导和防范措施外,我们普通民众也有必要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范策略。
1.不“扎堆”,不往人流密集的场所、活动现场“凑热闹”;参加人数较多的活动时,控制好情绪,节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过度兴奋、激动、与同行者打闹、过量饮酒等不当行为。
2.不让繁复的装束成为隐患。在人流密集的场所或活动现场,装束力求轻简和便于活动,避免易引起牵绊的繁复佩饰及高跟鞋等影响下肢稳定性的鞋类。
3.遵守秩序、有序行进。在随较大人流行进时,尽可能与周围人保持一定空间距离;注意地面情况,防止踏空、被绊倒等意外发生;保持匀速行进,不要随意突然变向、奔跑或突然站立不动,更要避免与相向而来的人流对冲,以防发生冲撞、跌倒。
4.扶老携幼采用恰当方式,携带大件行李不妨碍他人。偕老人或儿童同行时宜使其靠近自己,一手扶住其外侧的肩臂或腰部,并保持步速一致。低龄儿童集体出行或出操时,建议不要采用手牵手行进的方式,因为儿童的力量、协调性、应变能力均较弱,一旦有儿童不慎跌倒,相互牵着手可能会导致更多儿童摔倒。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拖拉行李箱时,请保持箱体和拉杆竖直并靠近自己身体,避免将拉杆箱倾斜在身侧、身后拖拉而可能成为绊倒他人的“绊脚索”。
5.提高安全意识,有备无患。进入体育场馆、剧场/影院、地铁车站、火车站、机场等易聚集大量人流的场所时,注意观察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位置,以便必要时能选择最近的安全出口/通道较快撤离。
群体踩踏事故伤害较大,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希望我们普通民众都能提高公共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防护、自救/施救策略和技能,实现“快乐出行,平安归来”。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急诊科 沈敏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