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1],笔者作为学校科技辅导员积极探索青少年科技教育SPC模式,依托STEAM理念引领,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五育并举,融合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三年来,在这一模式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教育活动,科技节、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研学游、科普沙龙等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同时形成学校从校级领导、中层领导、科技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多级多层面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校外从家长、社区、校外科技场馆、科普基地、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的“1+1”科技活动参与双轨制。使得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蓬勃开展,提高所在学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并形成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STEAM 项目式学习 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
一、SPC模式引领青少年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
SPC模式即以STEAM理念为引领,以项目式(Program)学习为抓手,以综合实践活动(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为载体,五育并举,融合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新课标对所有学科都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要求,这与STEAM理念存在高度契合,这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生长“土壤”,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设计科技活动时不应局限于某个单独学科,应该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兼顾德育、美育、劳动育等多维度,输出现象、作品、图文、影像等多成果。项目式学习是通过“项目”的形式开展科普活动,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不局限某个独立知识。这里的项目不仅仅式展示或习得某个科学知识的“小项目”,而是从设计到实施再到呈现,最后到拓展的“大项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课程指导纲要,但教学形式并不囿于传统学科模式,可以充分融合科技教育、学科活动、德育活动等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让科技教育发挥最大效益。
二、STEAM理念引领青少年科技教育行稳致远
STEAM理念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发展到现内涵得到极大提升,许多人都在尝试拓展“STEAM+”,但归根结底始终围绕多学科融合,青少年科技教育需要的就是这种多学科融合。
STEAM理念是无形的,虽然难以具化,但大家还是做了一定的尝试,让它以一定的形式和载体的呈出来,更贴切说让一些问题充分使用STEAM理念来实施出来。现阶段主流的有创客机器人课程、SCRATCH编程课程、3D打印课程、无人机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科学微电影课程等。这些课程在学校或多或少开展了起来,这些都是当下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的有效载体,不能按照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来按部就班的“上课”,这些课程的具体实施要充分融合STEAM理念,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SCRATCH编程课程要充分融合语文、数学、美术、艺术等诸多学科,一个作品背后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才能让作品升华,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长久的、有意义的。同样3D打印作品的设计中的实用性与美感、无人机飞行的实际影响因素和呈现效果、功能机器人设计的人文因素与应用场景,都必须充分融合STEAM理念,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活”起来。
三、项目化学习助推青少年科技素养稳步提升
相比较单个的知识点,项目化学习对学生知识性、实用性、发展
性,以及思维的整体性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让学背诵一个化学现象不如让它做一次实验,让学生做一次实验,不如让学生参加一个制作项目,完整的感受“设计→制作→展演→改进→应用”的全过程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能起到“飞跃式”提升。
(一)善于多维融合
项目式教学的项目不能来的突兀,更不根据教师喜好任意遐想,要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既能一个辅助教学进程、又能提升科学素养的问题。比如语文学科《爱迪生救妈妈》课文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验证这个故事的可行性,并由此设计一个小的项目就可以渗透光的折射知识。在苏教版数学学科《怎样滚的远》,让学生搭建实验场景,实施怎样滚的远项目,验证结果就可以渗透运动与摩擦的知识。在英语学科《the colours》中,可以将颜料藏在瓶盖内部,摇晃瓶子就会产生不同颜色,此时设计项目“如何同一瓶水多次变色”就能渗透化学反应的知识。总之,设计学科里的“小项目”可以很好的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提升科学素养。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思维爆炸”的项目,通常在教学临近结束时,可以让学生脑洞大开,并且把他们的“好项目”收集起来,这样老师和学生一起甄选有价值的项目,分组或共同实施。
(二)明确呈现形式
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决定其成果会非常丰富,最终项目的呈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好的项目成果应该是能够清晰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例如课本剧、舞台剧、劳动实践、科创作品、视频拍摄、图文展示、演讲辩论等,这些能体现学生项目过程或结果的呈现方式,在实现过程中,可能需要老师或家长对不同项目形式和所承担工作的说明指导。
(三)融合学科要点
项目的实施最终是为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服务的,引入学科知识点是往往是项目式教学中时间最长的部分,授课教师应该巧妙创设集体或者个人的任务,让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和最终项目作品呈现上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体验。学生基于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承担的任务,他们自己会主动搜寻和查找相关的信息,辅以老师启发式提问和间接性引导,学生就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会相应的学科知识,包括相关联概念、思路、逻辑以及学会合作、学会检索等一些综合性素养。
(四)注重展示交流
展示项目是学习成果体现的重要形式,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青少年方面奖、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评等等都可以说是国内青少年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的最高平台,从效果来看,备受关注、深受喜爱。这是学生展示自己所思、所学、所得的很好的平台。在日常项目式教学和活动中,我们往往也可以进行相关的班级、校级、校际的展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邀请家长、老师、学生或是相关的专业人员一起参加,大家一起欣赏项目、评说项目的完成质量,给学生仪式感。实践证明,这样会让学生们更加重视,用心用情去完成自己的项目。
(五)关注反馈改进
点评具有激励、诊断和促进等作用,学生或学生小组的项目作品囿于观念、知识和技术,往往存在一些待改进的地方,如果在项目展示后及时反馈,对于拓宽思路、改善作品能起到很大帮助。另一方面也要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不应局限于作品本身,促进学生发展是评价的终极目的。
(六)回顾总结提升
项目完成以后,比较最初的目标和最终的呈现,总结出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这种比较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团队的,尽可能对今后开展项目式学习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四、综合实践活动融合青少年科技活动精彩纷呈
大多学生都不喜欢说教式的教育,他们喜欢有趣的游戏,喜欢沉浸式互动体验,也只有这样才激发他们的兴趣,能释放他们的天性。融合了科学知识的舞台就是他们发挥的绝佳场所,诠释一句台词、扮演一个角色、演绎一段故事,都会习得背后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故事,只要科学实践活动的主体设计的好,学生就能获得一份真实的感受,习得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知识,事半功倍。现阶段的各科教材都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当下校园各种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学科节、科技节、德育节、艺术节等等各具特色,这些活动的功能不能是只停留在表面的“喜庆热闹”,将“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和科学精神”融入其中,让舞台剧、课本剧、舞蹈、小品等节目成为活动载体,依托活动、表演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科学知识自然流淌到学生心中,再好不过。
当然还有植树节、劳动节、元宵节,这些节日都是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有利契机,充分挖掘科学知识、融入科技元素,就能实现双赢,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开展的有声有色。[2]
现阶段,抱着所在学校融合理念下的SPC模式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活动高效开展,已经呈现出多维、立体、融合的特点,极大促进了师生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孔海斌.实施TCC课程 提升青少年科学素[J].北京.中小学校长.2022:29-32.
[2]胡国良.发掘活动载体 绽放实践之花[J].合肥.安徽教育科研. 202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