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双減”政策的落地实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尝试,探究发现,在科学课程中,教师创造情境,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去挖掘和总结在表象背后的自然科学规律。本文将阐述科学实验课中利用校园环境中的现有资源,通过情境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实验过程。
关键词: 课堂 情境 资源
科技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不断的探索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景观、现象。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带领学生运用自然环境和生活中的情境,适时引导。如利用观察、对比、操作、实践等,来正确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然后将这样的学习模式应用到更多的学习过程当中,加强和提高有效的学习能力。小学中低年级的思维发展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形象思维,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通过直接接触、切身体会科学合理的学习。在具体操作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小学科学教育在的教学课程当中属于重点学科,是学生认识世界,掌握自然规律的最高效的途径。在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技意识,还对社会情感认知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其心理发展规律的限制和认知特点,主要是通过游戏、梦想、艺术、童话等形式认识外部世界。因此,在开展班级的科学活动过程中,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形式,如何引导学生更为重要。如何有效地利用校园内现有资源条件,创造有利科学学习的情境,开展进行科学学科的活动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常规,确保课堂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小学阶段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个体形成基础认知和发展学习能力的时期,教师应当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对于全班的学生来讲,形成合理的课堂活动常规,不仅仅可以确保课堂实践能够顺利的进行,还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因此,课堂活动常规的培养更为关键。教师提前做好规划,确定好时间范围,设定好活动的区域和主题内容,同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独立的空间,培养学生在自由的空间自主探索,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角色,始终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活跃课堂活动氛围,创设宽松的课堂情境。
1.场地与设备巧结合。
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情境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有效使用场地、教室、功能室、科学器材,在各种课堂学习以及活动过程中达到操作规范要求,能够在参与各种活动时更加的顺利。
2.活动与习惯勤培养。
将以常规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活动内容的同时养成自身的良好习惯。在实践课中,引导学生能够意识到其所使用的材料需要收拾完了才可以结束,要将科学实验的器材摆放到指定位置。教师在活动当中都贯穿着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断加深印象。
二、整合优化校园资源,是创设学习情境,开展科学实践的主要前提
1.活动场地和材料应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
任何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发展提供空间。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对于笼统的内容难以掌握,其对于形象生动的材料所具有的兴趣更浓。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在进行材料选择时,尤其需要注重活动情境的构建要能够符合课程所具有的适用性,还要符合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
2.活动场地和材料应该简单、更加生活化。
在材料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的情况来确定,从生活实际出发,尽量让学生有更多更丰富的选择空间。在材料的选用方面,要倾向于选择已经认识的、接触和使用频次多的材料,也可以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由此引起更大兴趣,提高探究积极性。
3.材料的选择应该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坚持最近发展区。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选择材料,任何材料的选择都要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坚持最近发展区。要体现出对于生活观察的提倡和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容和难度加以拓展。
三、科学实践活动类型丰富,科学活动的活动质量保证
1.围绕学生的兴趣点,丰富活动内容,调整提出问题。
注重将发问的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相互结合,同时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让学生能够表达出自我设想和主意。对于问题学生能有较为深刻的体会,同时再与他人进行交流能够有效的提高积极性,教师经过对学生合理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在表达中获得到肯定,形成自信心,得到发展。
2.注重生成性课堂,教师提问应该简洁、具体化。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容易在经验方面存在局限性,对于一些抽象的、冗杂的词语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如果教师能够运用一些教具、小工具等将提问的问题进行具体化和实例化。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更容易进行沉浸式学习,能够晋级学生的学习体验,加强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促进知识的迁移等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的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1.主体与主导相结合。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和指导全体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对科学实践活动中的科学现象,记录的方法有哪些以及怎样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2.情境导入激活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做有效的课堂交流,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科学现象,可以与同伴的协作动手实践,不仅完成课堂任务,更把问题延伸到课堂之外,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大胆假设和分析。
五、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在整个情境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疑义,通过这样的设定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为关注的谛听别人的讲话,教师在发问方面要增加妙技。注意提出问题的方式、发问的口吻,从中增强问题的疑义感。
考虑以上因素,总的来说: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不管创设怎样的课堂情境,始终坚持让孩子占主体地位,教师要关注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想法首先给予充分的保护,并通过积极的交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
教师应从各方面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科学学习环境,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支持鼓励学生萌发的科学思想,给予真正的探索机会,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中进行科学实践,能够在探索、观察、着手、思考四个环节中得到智慧的启迪。教师通过运用浅显的文字讲解,与学生交流,让学习成果得到正面的强化,使学生的求知心得到满足。
让他们在实际参加活动过程中进行研究、发现,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锻炼动手能力,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