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在创新集市,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力量——首届上海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才发布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作者:耿挺
摄影:季俊辉
一斤重的大闸蟹好吃吗? 云南的美味新鲜菌子能不能种出来? 蚯蚓除了疏松土壤还能入药?

11月11日,在上海闵行体育公园七彩广场,以科技赋能都市农业发展为主题的创新集市正在举行。这里不仅有好吃好看的蔬菜瓜果、鸡鸭鱼肉,还有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源科技、展现未来的机械化、智能化农业产品展示,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和亲身体验。而上海首届“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物”和“乡村振兴杰出科技青年”也在现场做起了科普讲解。

在当天举行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首届上海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才发布仪式暨创新集市开幕式上,揭晓了首届“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物”5名“乡村振兴杰出科技青年”10名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冯志勇出席活动并致辞。

该活动由市科协、市农委(市乡村振兴局)指导,市农学会、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市科普教育展示技术中心(市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闵行区科技协、闵行区农委主办,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上海市科普基金会支持。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才及其单位的科技工作者、闵行区科协、相关学会协会和科技企业代表,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师生等近300人参加。

创新集市****给市民一点点农业科技的震撼

“10年前,大闸蟹能长到半斤都很难。现在通过科技攻关,大闸蟹长到8-9两,甚至1斤,都不算难事。昨天晚上,我们基地出来一只蟹,有1斤2两。”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物王成辉手里抓着一只1斤重的大闸蟹,在创新集市现场做起了科普,“有人肯定会问,大闸蟹是为什么能长那么大?是不是用了什么黑科技?其实,我们用的是良种+良法的配套,就是用好的蟹种,加上绿色生态的养殖方法。”

王成辉培育的“江海21”大闸蟹腿长、蟹壳饱满,已经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食。他表示,现在半斤左右的大闸蟹已经是消费的主力,今后通过进一步的科技攻关,掌握更多大闸蟹生长和肥美的生物“密码”,有望让7-8两、甚至是1斤的大闸蟹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现在天气冷了,大家开始穿两件衣服,正是吃蟹好季节。”王成辉幽默地说,“大家可以行动起来,品尝上海本土生产的优质大闸蟹了。”

生长快、销路好的香菇成为乡村脱贫攻坚的“利器”之一。在创新集市上,市农科院的摊位上,除了香菇之外,大小、形状、颜色多样的食用菌琳琅满目。“中国是食用菌大国,很多人工栽培的品种很多都起源于中国,如木耳、香菇、金针菇。” 市农科院研究员、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物谭琦说,目前在市场上大规模的食用菌品种超过30种,在科技赋能的加持下,科研人员还在驯服更多的新品种,“比如,红托竹荪、羊肚菌都实现了人工栽培”。

在谭琦看来,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在于,将那些原本昂贵的食用菌变成了百姓都能吃得起的新鲜美味。“我小时候,银耳还是在中药店里一两一两地卖。现在人工栽培成功之后,银耳只有几十块钱一斤,大家随时都能吃到这种滋补的食材。”展望食用菌未来,她希望通过更多新技术来驯化野生菌,让老饕们不用远赴云南,也能吃到堪比野生的新鲜菌子。

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乡村振兴杰出科技青年李双喜手里的蚯蚓干,形如灰色的辣条。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是上海地区唯一的道地药材“沪地龙”。而在李双喜眼里,这种药用蚯蚓不仅可以用来改良和疏松培肥土壤、减少农药与化肥用量、提升农田地力,还能入药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在创新集市上,还有更多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育出的累累农业科技硕果,给了前来参观的市民一点小小的震撼。观众们一边直呼“大开眼界”,一边慷慨解囊,买走了不少绿色农产品。

分享故事****乡村振兴科技人物的创新经验

在上海,以乡村振兴科技人物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推广前沿技术成果、开展农业生产服务,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兴前沿技术突破,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农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地“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在开幕上,4位乡村振兴科技人才代表以“让科技在田间跃动”为主题做了精彩演讲,分享他们投身农业的初心、打磨成果的艰辛、砥砺攻关的创新故事。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魏仕伟抛出问题“如果灾难摧毁一切农作物,人类还能重建农业生产吗?”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种子方舟”给了这个问题肯定的答案。他从全球搜集生菜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鉴定资源、解析机理、培育优异新品种,为农民算好增收账。他把生菜视为自己最大的爱好,也将继续为菜篮子的丰盛贡献力量。

来自上海点甜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王金悦是个农业创业者,儿时的他看着父母在地里辛勤劳作,梦想发明一种代替父母耕种的机器。“未来谁来种地呢?”带着这个疑问,他辞去互联网高薪工作,从零开始制造农业机器人。花光积蓄、变卖房子、克服技术关卡,他终于回应了童年的期待,农业机器人开始代替爸妈劳作,种地变得更高效、更智能。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邵玲在千湖之省湖北长大,怀着对渔业的感情,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她毅然决定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她埋头在实验室里研发免疫生物制剂、建立新型病毒检测方法,也奔波在养殖场里科普病害防控要点、与传染病抢时间、为渔民保收益,渔民的认可就是她坚守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一线十年的最佳动力。

获得“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物”称号的岳崇勤来自上海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多年来,他始终恪守“为农民把好最后一道关”的职责,致力于把安全可靠适用的农机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他埋首农用机械研究十三年,从零开始研究蔬菜机械技术,带领团队用五年时间填补蔬菜收获机的空白。他也号召青年们传承他紧握的接力棒,共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评论
🔴🔴
贡士级
转发了
2023-11-30
🔴🔴
贡士级
关注
2023-11-30
🔴🔴
贡士级
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