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齐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尚占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主任医师
目前胃镜是发现食管癌最多的一种检查手段了,如果食管癌处于早期,也完全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对于患者来说创伤是比较小的。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哪些早期食管癌可以在内镜下切除?
首先从病变侵犯的深度来说,食管黏膜分三层,M1是病变局限于黏膜上皮层、M2是病变浸润到黏膜固有层、M3是病变浸润到黏膜肌层。
内镜手术的绝对适应证是M1和M2,到了M3或者SM1,也就是病变浸润到黏膜下层上1/3,就属于扩大适应证了,在这两个层面,存在着2%-8%不等的淋巴结转移的几率,术后一定要定期做CT检查,随访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
第二从病变的性质来说,鳞状细胞癌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未分化型恶性程度是相对比较高的,如果侵犯到了黏膜肌层,也就是M3,或者是黏膜下浅层,也就是SM1,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会更高。
对于这一部分患者,要追加外科手术,或者是纵隔区域做放射治疗,避免内镜下不完全切除,后期发生转移。
这是在手术适应证上一定要把握住的,以上这些情况可以在内镜下切除。
一旦发生淋巴结转移,就是内镜手术的禁忌证了,因为内镜下手术现在还无法做到同期淋巴结清扫。
另外,病变侵犯黏膜下层的,相对比较深的;分化程度相对很差的,包括基底细胞型的食管癌;有的患者常年服用激素类的药物,造成食管壁肌肉的退化、软化,很容易穿孔;不能耐受手术的,因为手术需要全麻,这些情况都不太适合内镜下切除。
二、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是怎么做的?
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来说,诊断分期已经做完了,判断可以做内镜下治疗,要完善相应的术前检查,包括麻醉评估等,没有什么问题后,就可以手术了。
全身麻醉做好后,先用手术刀在整个病变边缘外侧2-3毫米的距离做一个标记点。然后在黏膜下层注射一些药物,使黏膜层跟肌层产生抬举、分离,沿着黏膜下层的层次,把病变完整地剥离下来,像剥橘子皮似的撕开。切除整个病变以后,手术创面要做一定的处理,把上面裸露的一些大的血管做一下电凝。有的病人食管壁局部很薄,或者有穿孔的地方,还要做修补。另外,表面常规还要喷洒一些药物做保护。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切下的病变组织要及时取出来,进行标本固定,后期用来做病理检查。
这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大概过程。
大块黏膜切除相对简单一些,用一个圈套器类的工具,圈掉病变就可以了。
图3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符合内镜下手术切除的适应证,给予标准化的合乎规范的切除,早期食管癌能够达到根治、治愈的效果。
三、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后怎么复查?
一般术后一个月以内需要复查,复查主要是做胃镜,如果病变超出了相应的适应证,还需要再加CT的一些检查。
一是对手术切除的效果做一个评估,是不是做到了完整的根治性切除,是不是在适应证范围内,还是已经超出了适应证,来判断术后是否还要再追加其他的一些治疗,这是很重要的;二是看一下创面愈合的情况,进行药物和饮食的调整。
术后第1年,每3个月要做一次胃镜;术后2-3年,每半年做一次检查;术后4-5年,每年做一次检查。一般随访到术后第5年的终末,如果5年内没有发生复发、转移,或者其他部位没有长肿瘤,才能够叫临床治愈。
术后如果复发了,在上次创面切口边缘复发的,还可以再次做内镜下切除;在基底部复发,就是没有切干净,可能是适应证没有判断好,病变过深才会在基底部复发,这种情况再做内镜下黏膜切除就不太适合了,需要做食管加周围淋巴结完整的根治性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