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因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等特点,在医学界被称为“癌症之王”。
大家熟知又尊敬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就是在2021年疫情期间,确诊胰腺癌,与癌症搏斗了两年,于2023年10月27日12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
这段时间,“胰腺癌”也多次上热搜,引发关注。
为什么胰腺癌如此凶险?哪些人群易得胰腺癌?又该如何预防?
被称为“癌症之王”
为何如此凶险?
胰腺癌在临床治疗中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药物有效率低。
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大多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不足20%,而未经任何治疗的胰腺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仅3~6个月,因此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
为什么胰腺癌患者生存率这么低?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胰腺藏于后腹膜,且胰腺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症状也并没有特异性,而且容易和胃肠道疾病或胆道系统疾病相混淆;二是由于胰腺癌的自然病程发展非常快。也就是说,早期发现胰腺癌的窗口期非常短。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
发现难!
出现哪些症状应警惕?
“发现难”是胰腺癌的一大特点。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就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属于中晚期。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胰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介绍了胰腺癌的主要临床表现。
注意!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提高警惕。出现以下预警信号,大家要重视:
1、腹部不适或腹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多数胰腺癌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和胀痛等。易与胃肠和肝胆疾病的症状混淆。若还存在胰液出口梗阻,进食后可出现疼痛或不适加重。中晚期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可导致持续性剧烈腹痛。
第二是消瘦和乏力。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力、体质量减轻,与缺乏食欲、焦虑和肿瘤消耗等有关。
第三是消化道症状。当肿瘤阻塞胆总管下端和胰腺导管时,胆汁和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胰腺外分泌功能损害可能导致腹泻。晚期胰腺癌侵及十二指肠,可导致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第四是黄疸。与胆道出口梗阻有关,是胰头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伴有皮肤瘙痒、深茶色尿和陶土样便。
如何预防?
必须重视高危因素
胰腺癌的直接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已知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非遗传性因素:吸烟。肥胖,体质量指数(BMI)≥30者胰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加。饮食结构不合理,饱和脂肪酸和/或肉类摄入过多者胰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糖尿病,尤其是新发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反复炎症刺激胰腺细胞癌变。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石棉、杀虫剂、燃料、石油等。存在非遗传性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及时调整生活习惯,重在预防。
遗传性因素:研究发现,10%~20%的胰腺癌患者有家族史,因此有直系亲属患胰腺癌史者,要提高警惕。
划重点:由于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远期预后差,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定期检查,警惕胰腺癌的发生,重在预防和早期发现。
早期筛查如何做?
常规体检的人群可每年定期筛查超声及肿瘤标志物,其中CA19-9是比较敏感的指标,被用于监测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80%以上。
当超声检查发现异常或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时,要进一步完善增强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如仍然诊断困难时,可考虑行超声内镜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缩短至每半年进行定期筛查,同时应考虑定期进行增强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