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秉承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弘扬传承的理念,中国自动化学会于2015年特别打造“口述历史”系列访谈栏目,走访学会和自动化学科发展息息相关的老一辈科学家,探寻心灵深处的记忆,记录心路历程的点滴,为当代自动化领域科技工作者了解历史、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宝贵科学思想和精神财富提供有益借鉴。
本期学会采访的是吴启迪教授。吴启迪,我国智能控制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特聘顾问。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名誉理事长。吴启迪教授长期从事控制理论、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曾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1 吴启迪教授接受学会秘书处采访
左:王坛 右:张楠
一、漫漫其修远,上下而求索
1947年,吴启迪出生于上海。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后任云南省电信局电信器材厂技术员,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在8年的工作中,吴启迪不断接触计算机标准化、通讯产品标准化,对自动化专业也有了初步了解,随后产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1978年,她再次考入清华大学,攻读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读研期间,吴启迪的导师章燕申对其要求“不要先考虑写论文,要先把实物做出来”,他的教导使吴启迪终身受益。研究生毕业后,吴启迪仍然不满足现有的知识结构,她决定去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她攻克语言难关,突破学科界线,她坚持搞科研就是围绕问题解决问题。有志者事竟成,经过日以继夜的学习,最终她对一类具有饱和特性的非线性系统提出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被国外专家赞誉“填补了理论与实践间鸿沟的非常成功的结果,是对控制理论有意义的创新贡献。”
二、九转功成数尽乾,开炉拨鼎见金丹
1995年,吴启迪成为了第一位通过民主推举产生的大学校长,是中国当时最年轻的校长,也是同济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在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面对全校师生的信任和教育部领导的重托,吴启迪把激情与智慧倾注于学校的教育中。
为把同济大学办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吴启迪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产业和学术研究的结合,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通过对学校科学管理、对外合作,积极筹措办学资金,优化配置学校资源。同时,吴启迪高度重视和支持各学科人才培养问题,注重产、学、研结合,她表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一定要把数理化等基础打好,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发,不断扩宽知识面,强调化理论为实践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吴启迪的领导下,同济大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奠定了同济大学向高水平综合大学发展的基础,其爱岗敬业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受各界称赞。
三、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2003年6月,吴启迪惜别工作十七年的同济大学,回到北京出任教育部副部长。这位为现代大学事业提出过全新理念的教授,开始了从更高的层次考虑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教育部工作期间,吴启迪不仅分管高等教育,还分管职业教育。她谈到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失之偏颇。似乎接受职业教育只是基础教育阶段那些文化课学业成绩不好的孩子的无奈之举。其实职业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本科教育一样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没有高、低水平之分。在采访中,吴启迪对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表示十分认可,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四、助画方略,满怀憧憬
伴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自动化技术是21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吴启迪认为中国自动化学会是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组建的,并且第一任理事长是钱学森先生,是很重要的学会,担负着科技发展、培养人才等重要使命。中国自动化学会是科技人才之家,要充分发挥凝聚组织优势,听党话,跟党走,引导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献身科技,争做建设科技强国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编后语:**吴启迪教授虽已年逾七旬,但她依然坚守教育的初心,牢记育人的使命,关心支持科教事业发展,倾其一生精力专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努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她用青春谱写了多彩无悔的人生,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长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