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思华 全国名中医 首都名中医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席专家 主任医师
审核:李方洁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主任医师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几千年来,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西医的传入,大家对中医的了解越来越少。但其实,中医在很多疾病的诊治方面,都有着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神奇的疗效。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医是如何认识和治疗糖尿病的。
一、中医说的“消渴病”就是糖尿病吗?
中医所说的消渴病,就是一个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同时身体逐渐消瘦的症候群,我们把这个“三多一少”的症候群称为“消渴病”。
消渴病和糖尿病的关系,就像两个有一部分重叠的圆环。消渴病里边包含着一部分糖尿病,糖尿病里边也包含着一部分消渴病。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完全等同的。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比如在以前的时候,糖尿病一般都是出现了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才到医院里去检查,发现是得了糖尿病。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每年都会做体检,很可能在正常体检的时候,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时候就发现了糖尿病。这个时候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所以按照中医的观点,没有口渴多饮多尿症状的糖尿病就不应该划到消渴病的范畴里。
二、从中医角度讲,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在中医的眼里,糖尿病的发病和肝、脾、肾都有密切的关系,糖尿病的基本病变就是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凡是能够造成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因素,都能够诱发糖尿病。
比如暴饮暴食会伤脾胃,情志刺激会伤肝,过度劳累或先天不足会导致肾精气的亏损,这些原因都会造成糖尿病。通俗一点来说:
第一,糖尿病是吃出来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就是早上、中午凑合吃点,晚上的时候好好犒劳自己,吃很多肥甘厚味的食物,吃完没多久就要睡觉了,造成营养过剩。这种该吃好的时候没吃好,不该吃的时候吃多了所导致的营养过剩,就会引发糖尿病。
第二,糖尿病是烦出来的。
情志的刺激、精神的压力,经常心情不舒畅,生闷气,会造成人体的应激反应,过度或长期的应急状态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和代谢紊乱而诱发糖尿病。
第三,糖尿病是累出来的。
很多人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加班,劳心劳力。长期处在一种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也高度紧张的这么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也会影响糖的代谢而出现糖尿病。
第四,糖尿病是闲出来的。
这里所说的“闲”,并不是说无事可做的,而是不锻炼、不运动。如果经常不运动,不仅会造成代谢消耗的不足,而且还会造成肌肉的减少,同时肌肉当中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降低,体内的代谢也就出问题了,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三、中医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正确方法就是肝脾肾三脏同时调理。但要根据发病的原因和疾病的不同表现,分清肝脾肾病变的主次和轻重缓急,来进行调理。所以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糖尿病患者是经常生气或精神压力而诱发的,除了血糖升高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证候表现就是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显然就是以肝的功能失调为主,对于这类患者就要以调肝为主,调脾和调肾为辅。
比如有的糖尿病患者是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节造成的,这类患者往往形体偏胖,餐后血糖偏高,或常有腹胀、乏力、大便糖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显然就是以脾的功能失调为主,对于这类患者就要以调脾为主,调肝和调肾为辅。
所以不同的糖尿病患者,诱发的因素不一样,病程的阶段不一样,疾病的表现也不一样,中医会根据这几个综合因素去考虑治疗方案是以肝为主,以脾为主,还是以肾为主。抓住主要矛盾,带着次要矛盾,这样来达到肝、脾、肾三脏同调。
四、糖尿病患者能喝粥吗?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患者不能喝粥,因为粥的升糖指数高,同样重量的米做成米饭和粥,喝粥会让血糖升高得更快。
其实,粥的整体能量并不算很高,糖尿病患者最需要限制的是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比如这顿饭有粥,其他的食物就少吃一些,也是可以的。
而且在临床上,很多时候会用一些药膳粥来帮助患者调节血糖。
比如黄芪地黄粥。黄芪30克、干地黄30克、粳米50克,将黄芪和干地黄像煎药一样,加水煮40分钟,然后去掉药渣,用煮好的水来熬米粥。
这种粥适用于乏力、口干、口渴,气阴两虚的糖尿病患者。黄芪补气健脾,干地黄补肾养肝,黄芪地黄粥既协调了肝、脾、肾,又起到了气阴两补的作用。
再比如薏米山药粥。就是将新鲜去皮的铁棍山药切成段,加上薏米仁一起煮粥,食用量根据自己的饭量把控就行。
图3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这种粥适用于身体沉重,大便不成形的糖尿病患者。薏米可以祛湿健脾,山药补肺补脾又补肾,并且薏米、山药都有调节血糖代谢的作用,两者一起煮粥,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