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是古代棕熊的后裔。在更新世冰期,厚厚的北方大陆冰盖将北极熊和棕熊隔离,现在随着地球变暖,两种熊又重新见面了。
在北美洲北部,从阿拉斯加北部的波弗特海沿岸,穿过加拿大的北极群岛,到哈德逊湾西岸的丘吉尔小镇,在长达3500千米的战线上,北极熊和棕熊正在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
北极熊
北极熊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熊,公熊体重400~500千克,母熊约200千克。而棕熊虽是第二大熊,但有机会与北极熊见面的却是苔原上的小亚种,在北美属于荒地灰熊这个亚种,公熊重约180千克,母熊只有110千克。
早先网上曾有传言,北极熊体型大,又是纯食肉动物,一定比棕熊强大。后来另一种说法又开始流传,说北极熊体型虽然大,但不如棕熊善战,因此打不过棕熊。这两种说法都是在以机械斗兽的眼光看动物,缺乏科学性,非常片面。#谣零零计划#
荒地灰熊(Patrick J Endres拍摄)
本文将从生态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为大家还原棕熊和北极熊的真实竞争关系。
西线:避难&驱逐北极熊是海冰上的狩猎者,但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波弗特海的海冰范围减少(1970年以来,每个年代减少9~14%),每到夏季,有些北极熊就不得不登上阿拉斯加北部的陆地“避难所”。北极熊在陆地上无法捕猎,这期间它们只能饿着肚子。
在阿拉斯加东北距大陆不远的一个名为巴特岛的小岛上,当地土著居民每年秋天捕杀三只北极露脊鲸,在剔除可用部分后,剩下的鲸尸就丢弃在岸边,吸引了大量北极熊(20~30只)和少量棕熊(~3只)前来进食,从而为两种熊创造了一个竞争环境。
巴特岛鲸尸进食点的位置
研究人员在2005~2007年9月观察到137次北极熊和棕熊互动,发现多为非攻击性互动(105次),即双方都未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龇牙咧嘴、威胁性吼叫或追扑),最常见的互动情景是棕熊走近鲸尸,没有任何攻击性举动,而一只或多只北极熊就主动离场。攻击性互动只有32次,多为棕熊攻击北极熊,北极熊攻击灰熊只有5次。
与之相比,两种熊的种内竞争更激烈,北极熊的137次种内互动,有90次为攻击性互动,47次为非攻击性。而棕熊的16次种内互动,10次为攻击性互动,6次为非攻击性。
137次种间互动中,北极熊无一例外都离开了鲸尸。其中16次,棕熊也离开了鲸尸。
棕熊霸占鲸尸,北极熊敬而远之
此外,北极熊遭棕熊驱逐,有一半左右是“真走”了,离开鲸尸远远的,3小时内不再出现。而遭同类驱逐,它们大概率(~90%)是“假走”,仍在鲸尸附近徘徊。
上述事实证明,在鲸尸争夺战中棕熊占绝对优势,而且北极熊在尽力避免与棕熊发生冲突。
熊被从鲸尸边赶走的具体情况
前来进食鲸尸的北极熊有48%是成年公熊,12%是单身成年母熊,12%是带仔母熊,17%是幼熊,11%是亚成年熊。而棕熊基本是成年单身的,只在前些年发现过一次母熊带幼仔来吃鲸鱼肉。
不同社会群体的北极熊对棕熊态度差别很大。单身成年熊与棕熊一样在夜间吃鲸尸;而带仔母熊和亚成年北极熊则主要在清晨和黄昏来吃。
但出乎意料的是,带仔母熊对棕熊表现得最硬气,北极熊5次“凶”棕熊有4次是带仔母熊,其他北极熊包括实力强悍的成年公熊反而很“怂”。
不同北极熊对棕熊的态度
很多读者要问,为什么北极熊块头大那么多,却打不过棕熊呢?这个问法本来就有问题,因为北极熊和棕熊根本就没打过。多数争食事件中,棕熊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可以让北极熊主动离开,两种熊都没有发生过身体接触,更别说打架了,鲸尸边的互动中从来没有任何一只熊受过伤。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北极熊对棕熊主动退让呢?
第一,北方苔原对棕熊来说是低质栖息地,当地棕熊一见到肉就会拼了命去抢,更何况是鲸尸这样的丰盛美餐。相反,北极熊常年生活在海冰上,以数量丰富的海兽为食,没有拼命抢食的习惯。
棕熊一生都在为食物而战
第二,当两种熊于晚夏和秋季在鲸尸边上相遇的时候,它们的能量需求是不同的。棕熊正处在一年中营养需求最旺盛的时期,它们必须要“抓秋膘”,为冬眠做准备。而北极熊正好相反,它们在春天食欲最旺盛,在岸上避难的时候已经进入一种节食状态,与棕熊的冬眠有些类似。而且,这个时候,营养状况越好的北极熊就越不情愿费力和其他熊争斗,这也是大公北极熊反而“怂”的原因。
在海冰上的时候,大公北极熊最为强势,霸占最优质的狩猎场所。但到了岸上,已经“吃饱喝足”的成年公北极熊却变得“与世无争”,很容易就被棕熊或带仔母北极熊从食物边上赶走。
而带仔母北极熊攻击性强,主要不是为了争食,而是为了护仔。它们整个晚上都把鲸尸让给其他熊,只在晨昏去啃几口,就是为了不让幼仔涉险。但当幼仔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们就不得不挺身而出,敢于对着棕熊、成年公北极熊“龇牙”。
此外,带仔母北极熊不在夜间吃鲸尸,主要也不是怕棕熊,而是怕成年公北极熊,只不过它俩凑巧在一起出现罢了。带仔母熊偶尔在夜间出现的场合,有62%成年公北极熊不在场,而只有44%棕熊不在场。陌生公北极熊才是对幼熊最大的威胁。
带仔母北极熊
第三,进化方面的原因。棕熊是在开阔生境中与狼、大猫等大型掠食者协同进化的,它们扮演的是“强盗”角色,抢食是它们的本能,自然选择对争强好斗的个体有利。而北极熊40万年来一直特化生活在海冰上,这里没有任何大型陆地捕食者,北极熊的进化中没有攻击性进行选择。
第四,打架要冒受伤的危险,而两种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北极熊是纯肉食性捕食者,任何使其失去狩猎能力的创伤,哪怕只是短期失去,都会导致其死亡。因此,北极熊很少参与打斗,除非能获得丰厚回报(如交配权)。每次打斗之前,北极熊必须小心评估对手实力,而棕熊对它们来说是个陌生对手,北极熊必须更加谨慎。
相反,棕熊即使受了重伤也可以吃果子和腐肉活下去,换言之,棕熊输得起。学者在野外见过很多头骨遭受重创仍健康活下来的棕熊,但从未见过这样的北极熊。
北极熊在海冰上狩猎
事实上,除母熊护仔以外,北极熊在陆地上避难的时候性情相当温和,进入一种“零风险”社交状态。岛上的成年公北极熊经常相互接触,组成一个“单身汉俱乐部”,它们彼此表现出良性互动行为,如舔舐对方的嘴,靠在一起休息。这在棕熊身上从未观察到过,棕熊的进化中就在选择攻击性强的个体,这样的个体才能更好地获取资源。
西线战场上北极熊与棕熊的交锋,与其说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博弈,更具斗争经验、更输得起的棕熊获得了完胜。
中线:入侵&爱情&杀戮通常来讲,棕熊分布的北限就是大陆北缘。然而在加拿大西北地区,早在1885年,就有棕熊在大陆以北的离岸海冰上活动的踪迹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棕熊加速“北伐”,很快扩张至北极群岛。目前最北记录已经到了梅尔维尔岛南部,接近75°N。
2004年在梅尔维尔岛南部发现的棕熊足迹;该足迹较狭长,爪痕显著,表现出明显棕熊特征;足迹宽达15厘米,显示为成年公熊
梅尔维尔岛远在棕熊的传统分布范围之外,该岛早期探险记录中从未有过棕熊报道,也没有发现过棕熊化石,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不是棕熊领地,棕熊到这里就是来搞“侵略”的。
那么,是什么促使棕熊越过重重海冰,入侵北极群岛呢?答案是食物。由于北方苔原苦寒无比,食物极度匮乏,这里的棕熊不得不四处游荡,搜寻食物。而北极群岛上有数量丰富的驯鹿和麝牛,还有薹草等植物可供灰熊取食,周围的海冰上还有海豹。所以,棕熊就循着食物一路找过来了。
截至目前,在北极群岛发现的都是公棕熊,没有母棕熊的记录,说明这里的棕熊目前仅由一些流浪个体组成,尚未形成可育种群。然而,有一些公棕熊会在岛上冬眠,说明它们已经是半定居状态了。
北极群岛部分棕熊记录(截止到2006年):①1885年以前,多次目击;②1938年,一对棕熊;③1951,成年公棕熊,北极群岛首次记录;④1986,两只棕熊,其中一只射杀,为成年公熊;⑤1991,大公棕熊,320千克,经过麻醉和检查;⑥1996~2002,五次猎杀记录;⑦2001,5岁公棕熊;⑧2001,棕熊冬眠仓;⑨2003年,拍摄到棕熊照片;⑩2004,发现棕熊足迹,采集到熊毛做了DNA检测;⑪2006,棕熊和北极熊杂交后代。
科学家对群岛上一些公棕熊进行了麻醉和检查,发现它们身体健康,体况良好,最大个体可达320千克,远超过苔原上的最大记录。可见,北极群岛上丰富的食物资源给这些入侵者带来了丰厚回报。
对北极熊来说,北极群岛和阿拉斯加有个很大的不同。阿拉斯加北部因地势过于平坦,不适合作北极熊巢区,当地母北极熊都在海冰上建巢产仔。而北极群岛部分岛屿沿岸是母北极熊的重要巢区,流浪公棕熊入侵北极群岛将给北极熊幼仔带来很大威胁。
1991年5月,生物学家Taylor在梅尔维尔子爵海峡(位于梅尔维尔岛南60千米处)的海冰上发现了一只320千克的大公棕熊,它刚捕杀了两只海豹。3天后,这只大公熊又捕食了一只两岁多的小北极熊。
大公棕熊对母北极熊和幼熊来说是个威胁
北极熊和棕熊能自由交配,产生完全可育的后代,由于北极群岛没有母棕熊,公棕熊会迫切寻求与母北极熊交配的机会,而杀死幼熊是刺激母熊尽快发情的有效方法。
2006年,人们在班克斯岛射杀了第一只杂交熊,其父亲为棕熊,母亲为北极熊。之后又陆续发现了7只杂交熊。经DNA检测发现,这些杂交熊均为同一只母北极熊与两只公棕熊的后裔,现在已繁殖到第二代;其中一只二代杂交熊为一代杂交熊女儿与棕熊父亲的近亲交配后代。
在北极群岛,棕熊打进了北极熊老巢,吃着北极熊家里的食物,杀害小熊,“强奸”母熊,还干脆在这里住了下来。而在整个过程中,成年公北极熊却没有站出来制止棕熊的恶行,它们去哪了呢?
Taylor指出,当时在梅尔维尔子爵海峡,大个体公北极熊都被猎杀了,那只大公棕熊就是当地最强的熊了。然而即使大公北极熊存在,也难以有效制约公棕熊这个恶徒,这是由北极熊和棕熊的不同习性决定的。
2012年,在维多利亚岛上拍摄的疑似杂交熊
正常来讲,公北极熊从4个月大跟着妈妈踏上海冰那一天起,就终生不会再踏上陆地(除非当地海冰全部融化)。怀孕母北极熊则要回到巢区生产。因此,公棕熊只要守在北极熊巢区等着母北极熊回家就可以。在海冰上漂泊的公北极熊,被戴了绿帽子却浑然不知。
东线:避难&回归&竞争哈德逊湾位于北极熊分布的最南端,这里海豹资源丰富,本来是最富饶的北极熊栖息地。然而今天,这里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地球变暖的影响。
哈德逊湾西岸的带仔北极熊
每年夏天,哈德逊湾上的海冰全部融化,所有北极熊都登上岸避难。单身熊等晚秋海冰重新冻结就可以回去了,怀孕母熊则要继续留在岸上筑巢产仔,等第二年春天再回到海冰上(连续禁食8个月)。冰融期越长,北极熊的能量赤字就越严重,超过一定限度,当地北极熊就会消亡。
就在哈德逊湾北极熊艰难求生的时候,它们讨厌的对手棕熊又来了。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棕熊在哈德逊湾西岸出没的传言了,但直到2008年才得到证实。现在,在马尼托巴省北部丘吉尔小镇附近的瓦普斯克国家公园,每年都有2~3只公棕熊游荡。
早在18~19世纪,马尼托巴省本来是有棕熊的,但因人类迫害而灭绝了。因此现在棕熊重返马尼托巴省,不能说是“侵略”,算是回归故土吧。
哈德逊湾西岸的公棕熊
每年当哈德逊湾的海冰刚开始融化的时候,较弱的亚成年熊将首先被赶到岸上,成年公熊仍可以继续在海冰上捕猎。近年来由于海冰融化越来越早,有的亚成年熊晚春就被迫登陆,已经能赶上绒鸭和雪雁的繁殖期了。这些水鸟的卵对亚成年熊是个很好的营养补充,能帮助它们度过夏季的食物拮据期。科学家将这种现象戏称为“早来的熊有鸭蛋吃”。
然而北极熊来的再早,也没有棕熊早,北极熊要到海冰融化才登陆,而棕熊一开春就结束冬眠了,因而能更早吃到鸟卵。等棕熊吃过一茬,剩下留给北极熊的就不多了。因此,棕熊的到来会使北极熊本就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在哈德逊湾西岸也有北极熊的重要巢区,位于丘吉尔小镇东南方向,这一地区主要是森林,流浪公棕熊目前还没有扩张到这里。哈德逊湾西北岸有过疑似杂交熊被的猎获记录,但DNA检测证实这是一只纯血棕熊,只不过颜色比较浅,目前哈德逊湾地区还没有北极熊和棕熊杂交的记录。
北极熊和棕熊在丘吉尔小镇附近彼此遥望
战争结局预测北极熊与棕熊的战争,在历史上发生过不止一次。在更新世的冰期,白令海的浮冰上到处都是北极熊,而阿拉斯加东南角的亚历山大群岛是北极熊的重要巢区。
冰期结束以后,公棕熊游到亚历山大群岛,强势的公棕熊开始与母北极熊交配,并在几千年间迅速侵蚀北极熊种群。如今,岛上生活的熊已经完全是棕熊的样貌了。DNA检测发现,这群熊的母系全是北极熊的,母棕熊没有参与这一过程。可见,要毁掉一个北极熊种群,少数流浪公棕熊就够了。
今天生活在亚历山大群岛的棕熊——锡特卡亚种,为公棕熊和母北极熊混血的后裔
可以预见的是,亚历山大群岛的今天就是北极群岛和哈德逊湾的明天,随着北极群岛和哈德逊湾海冰进一步消融,棕熊将完全取代这两地的北极熊。
曾有专家推测,北极熊也可能从棕熊身上获益,它们可以在棕熊猎获驯鹿后前去“分一杯羹”,也可以在棕熊冬眠的时候将其捕食。然而,这些都仅仅是猜测,在野外从未发现过,从两种熊的习性看,这两种情况也不太可能发生。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棕熊在与北极熊的竞争中占尽优势。它们进可以扩张领地,攻打北极熊老巢,退可以守在岸上,对登陆避难的北极熊趁火打劫。北极熊不是棕熊的对手,不是打不过棕熊,而是环境对棕熊更有利。
北极熊和棕熊的“战争”形势图
有人提议,应该将侵入北极熊领地的棕熊击毙,以保护受威胁的北极熊。这一提议从未实施过。事实上,毁灭北极熊的是全球变暖,棕熊不过是一个助推因素罢了。
北极熊高度依赖海冰生存,即使没有棕熊,等北极海冰全部融化了,北极熊也还是会灭绝。与其这样,倒不如像亚历山大群岛的北极熊那样,将最后的血脉融入到棕熊体内。
40万年前,北极熊和棕熊分道扬镳。如今,气候变暖正在使它们重新归于一处。
参考文献
Polar bear–grizzly bear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autumn open-water period in Alaska.
Most Northerly Observation of a Grizzly Bear (Ursus arctos) in Canada: Photographic and DNA Evidence from Melville Island, Northwest Territories.
Grizzly Bear Sightings in Viscount Melville Sound.
Hybridization, ecological races and the nature of specie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ease of speciation
Recent Hybridization between a Polar Bear and Grizzly Bears in the Canadian Arctic.
Along Canada’s Hudson Bay, researchers have found grizzly, black and polar bears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A phenological comparison of grizzly (Ursus arctos) and polar bears (Ursus maritimus) as waterfowl nest predators in Wapusk National Park.
The early bear gets the goose: Climate change, polar bears and lesser snow geese in western Hudson Bay.
Genomic Evidence for Island Population Conversion Resolves Conflicting Theories of Polar Bear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