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专家共话社区科普建设

社区科普
面向社区居民提供社区科普资源、资讯。
收藏

在日前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主办的“社区科普说”沙龙上,科普领域专家学者和社区一线工作者围绕创新社区科普组织机制,加强社区科普建设展开分享和研讨。

“社区科普说”沙龙现场。新华社记者 温竞华 摄

作为基层科普的重要阵地,我国广大社区在科普资源上存在较大缺口。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解决基层科普资源匮乏问题,科普队伍和内容建设是最重要的突破口。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学着力挖掘和发挥研究生的科普工作主力军潜能,组织各学院成立研究生科普团队,长期到北京市中小学和社区开展科普实践,构建起了一套研究生科普培训体系。“我们预计今年开展科普报告将超过6000场。学校丰富的研究生资源能够实现大规模、可持续地向基层输出有质量的科普内容,同时,学生在一场又一场的科普活动中得到锻炼,有助于成长为善于和公众交流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吴宝俊说。

科普如同滴水穿石,必须长期开展方能见效。社区该如何创新方法手段,在有限条件下最大程度开展科普工作、提升科普效能?

打开社区微信群、App一键获取科普知识答疑,到社区农场体验厨余堆肥、生态种植,在环保集市边交换二手好物边学习低碳科普知识……北京市昌平区霍营街道霍家营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居住着大量青年流动人口。而这里每月至少开展一场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让不少居民养成了定期接受科普知识的好习惯。

霍家营社区党委副书记兼科协副主席王云环介绍,2020年以来,该社区将科普与基层治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围绕垃圾分类、健康养生等群众关心的话题,积极与辖区内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科普共建,活动注重趣味性、实践性、服务性,得到了居民高度认可。

“做好社区科普,各方必须转变理念:要奔着回应现实、解决问题去。”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认为,科普真正走进社区,应该摒弃“知识说教”思维,扎扎实实配合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责主业、满足居民的具体需求。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朱效民则指出,部分基层社区在打造科普墙、科普大屏、科技馆等硬件上花费了大量经费,但提升居民科学素养收效甚微,甚至一些科普项目由于缺乏后续经费还给基层造成财政负担。“社区科普应坚持内容为王、活动为王,有限经费要优先保证科普质量,让科普能够及时回应对百姓的现实关切和需要。”朱效民说。(记者温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