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渔业日。鱼类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和生物量最大的脊椎动物类群,根据世界鱼类资料库Fishbase的统计目前已知的鱼类共有约34300种,江河湖海无所不栖。鱼类对人类有很多用处,但最大的用处恐怕就是“吃”了。
然而,长久以来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已经导致许多鱼类岌岌可危:圆口铜鱼、卷口鱼、桂华鲮、长吻鮠等的种群资源正走向衰竭;白鲟、鯮、西昌白鱼、鲥、大鳞白鲢等已经濒危,极危甚至灭绝。面对“吃鱼难”等问题,我们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在保障鱼类供给的同时,避免过度消耗部分鱼类野生种群。
白鲟(沈禹羲 供图)
最近网络上“脆皮”这个词很火,形容一个人或者物的脆弱,易损伤。既然我们拥有成熟的养殖鱼类技术、丰富的养殖种类、庞大体量的养殖规模和资源量,但为什么野生鱼类还是很“脆皮”呢?为什么不能通过养殖鱼类“反哺”野生群体呢?
一、恢复鱼类的野生种群数量,并不是把鱼塘、水库和工厂里饲养的鱼类直接放生到江河湖海里。
1、部分养殖鱼经过多代杂交、选育,若贸然放生野外,可能与野生原种杂交,污染野生鱼类基因库。
比如:以散鳞镜鲤为母本、红鲫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天津黄金鲫
天津黄金鲫(沈禹羲 供图)
2、养殖鱼常被以较高密度养殖在水里,携带多种病原体可能性大,被放生后可能传染给野生鱼类。
鱼类身体结构、亲缘关系与人类差异过大,极少存在人鱼共患病,上市的养殖鱼也有严格的食品检疫、残留药品检验,所以,人类可以比较放心的购买市场上的养殖鱼。但是,若在未经检疫的情况下将其放生,其携带的病原菌可能会传播到野生环境,从而对野生鱼类带来威胁。如携带锦鲤疱疹病毒的锦鲤和鲤,可能会将病毒传给野生鲤和鲫。
3、一些被广泛养殖的常见食用鱼属于外来物种,一旦被放生到野外则可能对当地水体的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带来严重的生物入侵问题,甚至引发生态灾难。
如淡水里的尼罗罗非鱼、大口黑鲈(加州鲈)、虹鳟、花身副丽鱼(淡水石斑鱼),斑真鮰(清江鱼),海洋里的眼斑拟石首鱼(美国红鱼),大菱鲆(多宝鱼)等,都属于“令人垂涎”但实为“外来物种”的明星,一旦随意放流到自然水域,都有可能变成入侵种。
大口黑鲈(沈禹羲供图)
因此,胡乱放生养殖鱼类,非但不能恢复天然水域中的渔业资源,反而可能破坏野生鱼类的种群、水体的生态平衡。
将任何人工养殖的鱼类放流到野外的天然水域,都需要对其种质资源和检疫严格把关,必须在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科学放流。许多常见的养殖种,并不能作为放生和增殖的对象。
二、即使是能够进行养殖的部分本土鱼类,目前的人工繁殖技术也并未成熟到“既满足市场、又能拯救野生种群”的地步。
1、常被“取鳔”的黄唇鱼
黄唇鱼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鱼鳔制做的花胶被称为“金钱鲞”,因其在市场上价格高昂,导致黄唇鱼长年以来被过度捕捞,已经沦为极危物种,野生种群近乎消亡。
黄唇鱼幼体(来源:视频截图)
黄唇鱼成体(来源:视频截图)
目前,广东惠州、东莞已经突破了黄唇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并能通过繁殖鱼苗放流来挽救处于灭绝边缘的野生黄唇鱼种群,但人工繁殖的黄唇鱼的用途尚局限于科研、保育等,距离其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长江“双璧”:中华鲟、达氏鲟
这两种鱼均已经多年未被观测到自然繁殖的记录,达氏鲟在去年更是被IUCN红色名录宣布野外灭绝。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湖北宜昌中华鲟园就在不断向野外放流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和达氏鲟。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人工繁殖的达氏鲟也成功在野外环境的人工产卵巢中进行了产卵繁殖。
不过,目前还尚不足以让这两个物种脱离极危,想恢复历史上的种群数量也是为时尚早。
达氏鲟(来源:Wikipedia)
中华鲟幼鱼(来源:图虫创意)
人工种群的适应性问题和栖息生境的破坏,导致一些已经在人工条件下顺利繁殖的种群很难在野外环境中生存和延续。
三、部分养殖鱼类的繁育技术并不成熟,无法摆脱对野生资源的掠夺。
1、日本鳗鲡:超级折腾的“生娃”过程
日料店里让人“上头”的“蒲烧”“鳗鱼饭”等美味,其主料是日本鳗鲡。
日本鳗鲡(来源:Wikipedia)
日本鳗鲡的成体生活在淡水中,但必须通过降海洄游来繁殖——从江河的入海口进入海洋,一路游到菲律宾的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的深海中产卵繁殖,随后便死亡了。初生的幼鳗(俗称“柳叶鳗”)在深海中生活一段时间,经历变态发育后,再次从河口上溯进入淡水,成长育肥。
日本鳗鲡的生长发育过程(来源:Wikipedia)
这种特殊的繁殖习性,再加上柳叶鳗对生存环境、食物的苛刻要求,使得我们目前还不能在人工条件下大量繁殖日本鳗鲡。
目前市面上售卖的日本鳗鲡,有一部分直接捕获自野外,大部分则来自于从河口捕捞的鳗苗,在人工环境下养大育肥。由于过度捕捞,曾经种群数量巨大、繁殖能力很强的日本鳗鲡,如今也沦为濒危物种。
四、小结
仅靠商业化的人工养殖并不能拯救野生鱼类种群。为了保护这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水中精灵,为了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我国制定了许多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渔业资源的政策,如:将一些鱼类的野生种群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对一些鱼类的捕捞进行严格的配额限制。
对于公众而言,普通消费者尽量选择那些易于人工养殖、养殖技术成熟的水产品,如三文鱼等,尽量少消费或不消费那些人工养殖难、野生种群境况不佳的物种,如大型鲨类、大型鳐类、野生大黄鱼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保护水体生态环境,修复渔业生境,让野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继续享受大自然的江河湖海中丰富的馈赠。
作者:胡恺 科普研学导师、CCTV-9纪录片频道科学顾问
审核:顾党恩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副研究员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