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衣蜡蝉,这种昆虫是同翅目蜡蝉科中的一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姑娘”、“椿蹦”、“花蹦蹦”或者“灰花蛾”。它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不同龄期的体色变化非常显著。
斑衣蜡蝉的卵呈长圆柱形,长约3毫米,宽度大约2毫米左右,形状像麦粒一样。卵的背面两侧有凹入线,使得中部形成一个长条隆起,而隆起的前半部分则有一个长卵形的盖。这些卵会排列成卵块,上面覆盖着一层灰色土状分泌物,看起来就像一堆泥块。
斑衣蜡蝉的若虫刚孵化时,身体是白色的,不过不久之后,它们就会变成黑色,并且身体上布满了许多白色小点。这些若虫喜欢聚集在叶子的背面或嫩茎上,利用它们的口针插破植物表皮,吸取植物汁液。经过3次蜕皮后,若虫的体色再次发生变化,从黑色变成鲜红色,并且有黑白相间的斑纹点缀其中。
斑衣蜡蝉的成虫体长约为14到22毫米,翅展约为40到50毫米,整个身体呈灰褐色。前翅是革质的,基部大约三分之二为淡褐色,翅面上具有大约20个黑点;翅膜质的后翅基部是鲜红色的,也带有黑点;翅的末端是黑色的。成虫的体表覆盖着白色的蜡粉。
斑衣蜡蝉的成虫和若虫都以吸食树木的嫩叶和枝干汁液为生。如果想观察它们,最好在上午8点到10点和下午16点到17点之间,因为正午时分它们通常会聚集在枝叶茂密的隐蔽处休息。
斑衣蜡蝉虽然看起来很可爱,但它们也会给植物带来一定的危害。成虫和若虫善于跳跃,并且喜欢聚集在叶片的背面和嫩梢上吸食汁液,这样会导致受害叶片出现淡黄色斑点。斑衣蜡蝉的体型较大,口器较长,所以吸食时会对植物产生较深的伤口,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穿孔,甚至导致叶片破裂、树皮枯裂和植物死亡。此外,斑衣蜡蝉排泄的蜜露也会散落在枝叶和果实上,容易引发煤污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斑衣蜡蝉对许多植物都有害,主要包括臭椿、香椿、海棠、桃树、苦楝、刺槐、悬铃木、国槐、柳树、杨树、合欢、女贞、碧桃和榆树等。这些植物都是斑衣蜡蝉的取食对象。
斑衣蜡蝉虽然是一种害虫,但是在我们的生态系统中也有一定的价值。它们的虫体经过晒干后可以入药,被称为“樗鸡”。因此,对于这种昆虫的管理和控制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以保护农作物和生态平衡的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