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24日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认识周
主题
共同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当前,包括细菌耐药在内的微生物耐药危害严重,解决耐药问题已刻不容缓,合理使用抗菌药是关键措施之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要想用好抗菌药,就需要先了解抗菌药的“敌人”——病原微生物。今天,药娃就带您来认识一下医学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家族。
常见的导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非典型病原体等。这些病原体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但是,在显微镜下它们的形态与结构千差万别。
病毒
病毒是以上几类微生物中体积最小的,通常以纳米作为描述其大小的单位。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主要由核酸、核衣壳及由脂质和糖蛋白构成的包膜组成。其中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的种类不同,又分为RNA病毒与DNA病毒。抗病毒药主要针对病毒复制合成的不同环节而研发并用于临床,比如用于治疗甲流的奥司他韦。通常,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杀伤作用。生活中,普通感冒、流感、疱疹性咽峡炎等通常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这种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无效。
细菌
广义的细菌通常也包含非典型病原体。细菌、非典型病原体属于原核细胞微生物。细菌通常以微米作为描述其大小的单位。细菌的基本结构主要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胞壁是细菌最外层的结构,与细胞膜紧密相连。根据特殊染色结果,细菌又可分为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阿莫西林等各种青霉素类药物和各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就是作用在细菌的细胞壁上,通过破坏细胞壁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
细胞质为细胞膜所包绕的胶状物质,其中含有多种重要结构。其中核蛋白体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这是氨基糖苷类等很多抗菌药物发挥杀菌抑菌作用的主要靶点。
核质是细菌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仅由裸露的双股DNA盘绕而成,无核膜包绕,因此细菌没有完整的细胞核,仅称作核质。氟哌酸、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主要通过直接作用于细菌DNA而发挥其杀菌作用。
非典型病原体通常是指由革兰氏染色和传统培养基难以识别的病原体。常见的非典型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普氏立克次体、恙虫热立克次体等。其中,支原体缺乏细胞壁,因此作用于细胞壁的阿莫西林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对其无杀灭或抑制作用。对支原体肺炎有效的抗菌药物主要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和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奥马环素等)。其中,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由于存在软骨损害及牙齿色素沉着等不可逆的不良反应,从而限制了其在儿童患者中的使用。也正因此,对于年龄小于8岁的儿童,仅有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使用,这也是我国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真菌
真菌的体积相差迥异。大型真菌例如灵芝等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肉眼不能见的小型真菌中可使人类致病的约有400种。临床常见的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毛根霉菌等。真菌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需要说明的是,真菌与细菌的细胞壁的成分并不相同,真菌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和β-葡聚糖组成。卡泊芬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作用于真菌细胞膜,氟胞嘧啶作用于真菌细胞核抑制核酸的合成,从而起到杀真菌作用。
各种抗微生物药物本领各异,分别能杀灭不同病原微生物,就像我们老百姓说的:“马路警察各管一段。”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时一定要认清其杀菌“职责”,不可张冠李戴,否则不但不能起到治病作用,反而会诱导微生物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