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上千只海龟因废弃渔网缠绕而死。
被渔网缠绕的海龟|《废弃渔网大“帽”险》纪录短片
海南潭门的林伯曾经打了30多年的渔,他说这是因为海龟没有脑子——当地人骂人就会说对方是海龟,因为海龟没有脑子,对周围没有警觉。
打了几十年渔后,林伯现在是巡护员|《废弃渔网大“帽”险》纪录短片
其实,海龟并不是没有脑子,它们只是把废弃渔网当成了家。
因为洋流运动,废弃的渔网和其他塑料碎片会在海洋上聚集,形成一个个漂浮的“陷阱”。海龟喜欢在漂浮的物体上安家,并在附近的区域觅食,废弃渔网、渔具等海洋垃圾就成了它们的食物,甚至成了将它们缠住致死的“家”。
据估计,每年丢失或被遗弃在海洋中的渔具超过64万吨,占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总量的十分之一,成为可怕的“幽灵渔网”。其中一部分渔网分解成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被动物吞食进入食物链,最终被人类吃下。大部分的废弃渔网则会漂浮在海洋中,或者缠绕在海底的礁石上,每年导致超过13万只大型海洋生物的死亡。小到绿海龟、大到座头鲸等,许多海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深受其害。
飘满塑料垃圾的海洋|《废弃渔网大“帽”险》纪录短片
海洋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渔网?它们为什么没有被回收?怎么样才可以拯救这些海洋生灵?答案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为什么有那么多渔网在海里?
林伯目睹了废弃渔具问题的日益严重。
他爷爷那代用的渔网还是用麻做的,容易腐烂,坚韧度差,但可以在海洋里降解。等到林伯出海的时候,渔网已经是用塑料做的了——坚实耐用,捕鱼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渔网却无法降解,几百年后都会留在海洋里。
这些废弃渔具,可能是意外遗失的,也可能是因为破损而被渔民主动丢弃。越积越多的渔具漂在海里,就像幽灵一样,要么困住活生生的动物,要么被动物们当成食物积留在胃里。
不止海里的动物,岸上的鸟也深受其害|Pixabay
除了生态上的危害,废弃渔网对渔业经济的损害也不可小觑——这些废弃渔网会捕获很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导致渔民的渔获物慢慢减少,直接影响沿海渔民的生计。
在众多的“幽灵渔网”中,刺网是主要来源之一。刺网就是往水里垂直地挂上一张网,就像一道隐形的“死亡之墙”,鱼类触网的时候鳍或者鳃盖会被渔网缠住,无法逃脱。在不同类型的刺网当中,在海里随海水漂浮的流刺网尤其容易成为幽灵网,它们往往会因海流状况和管理不当等原因遗失。
曾经有渔船将流刺网连结起来,长度达到60公里。直到1991年,联合国禁止在公海上使用超过2.5公里的流刺网。流刺网还容易捕获非目标物种,比如海鸟、海龟、鼠海豚|flicker
拖网对海洋生态影响也较大,尤其是底拖网。渔民会将底拖网沉到海底拖行,被扫过的海床可能数十年都无法恢复。因为直接与海底接触,底拖网常会遇到岩石等其他障碍物,再加上捕获大量鱼类时会承受较大的力量,也容易损坏。
不管是刺网、拖网还是围网,这些遗留在海洋中的幽灵网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幽灵网占大太平洋垃圾带(面积约为160万平方公里)的46%,占所有海洋垃圾的10%。在东北大西洋,每年有25000个渔网被丢弃,总长度可达1250公里。哪怕在人迹罕至的北极,也发生过北极熊被渔网困住的事件。
从渔网中被解救的北极熊|USGS
渔网的一百种可能
其实,废弃渔网并非只能成为垃圾。渔网的材料主要包括尼龙、聚丙烯、聚乙烯等,这些都属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塑料。如果废弃的渔网能够进入回收渠道,通过循环利用,就可以变成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东西。
野生救援(WildAid)是一个非营利环境机构,他们的海洋项目已经帮助了8500多种海洋物种。最近他们拍摄了一部短片《废弃渔网大“帽”险》,关注渔网的回收与再造过程,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国内外已经有许多企业正在尝试。
衣帽
将废弃渔网回收回来,通过清洗、切碎等步骤之后,就可以重新纺成尼龙纱线。尼龙是多种人造纤维的原材料,我们日常的衣帽、编织袋等都有尼龙的身影。
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将废弃渔网重新制成纺织品,例如视频中提到的国内的再生材料公司英瑞特(InResST)。他们向渔民回收渔网,将渔网根据材料、质量、颜色、含水率等指标进行分类,随后再放到设备里清洗、破碎,做成颗粒。这些颗粒会被送送到纺丝厂,重新纺成纺丝,制成衣服帽子等纺织品。仅在江苏的回收店,英瑞特公司一年就能回收2000~3000吨渔网,废弃渔网的量可见一斑。
英瑞特仓库里的渔网|野生救援
夹克、太阳镜、冲浪脚蹼
类似的,户外品牌巴塔哥尼亚(Patagonia)也推出了由回收渔网制成的产品。他们的合作方Bureo直接与南美洲当地的渔民合作,将回收来的废弃渔网进行分类、清洁和粉碎,然后制成一种被称为NetPlus的材料。现在,NetPlus已经被用来做一系列巴塔哥尼亚的产品,比如帽檐、夹克、太阳镜和冲浪脚蹼。
从南美回收废弃渔网|Patagonia
鞋
渔网材质用来制作鞋子也很合适,阿迪达斯就曾在2017年联合Parley for the Oceans,推出了一款渔网制成的鞋。这款生态鞋由 95% 的回收渔网和 5% 的聚酯纤维制成,所用的渔网是在马尔代夫回收的,每双鞋含有相当于11个塑料瓶的回收塑料。
用渔网制成的鞋子|adidas
地毯
除了制成衣物,回收渔网制成的尼龙纱线,还可以用来制成地毯。
美国公司Net-Works将收集来的废弃渔网送到纺织公司,将渔网制成纱线,再出售给Interface,制造成方块地毯|diveoclock
塑料瓶、化妆品容器
来自波兰的一家初创公司,则尝试用回收的渔网生产塑料瓶。他们回收高强度聚乙烯材质的渔网,清洗后将其进行切割、研磨和干燥,从而获得能够制作塑料容器的原材料。
用回收渔网再造生产的塑料瓶|glassandco
从渔网到帽子,要几步?
然而,虽然废弃渔网循环利用的尝试已有不少,但实现过程却依然困难重重。
回收渔网的第一步,需要渔民自发将渔网带回岸上,甚至能随手收集出海时遇到的废弃渔网。要完成这一步,不能只靠宣讲,而需要实打实的利益——只有当带上岸的渔网可以换钱时,渔民才有动力多带些渔网上岸。
带上来的渔网,渔民会优先挑选出还能使用的渔网重复使用,剩下用不了的破损渔网才会卖给回收机构。
林伯在收废弃渔网|《废弃渔网大“帽”险》纪录短片
不同的废弃渔网材质回收价格也不同。白色尼龙质地的渔网回收价值高,收上来是每吨7000~10000元。而聚丙烯、聚乙烯的渔网材料,价值相对较低,一般是每吨3000~6000元,回收的成本甚至高于材料本身的价值。
要让整个回收体系能良性运转起来,经济收益必不可少。回收渔网之后,很多厂商都选择制成纺织品,比如上面提到的地毯、鞋子、帽子等。英瑞特公司联合创始人胡鹏岩告诉我们,纺织材料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经济效益更高。他的公司同时会回收缺乏经济价值的渔网材质,用纺织品获得的高收益来弥补这一部分的亏损:“处理有回收价值的渔网,可以让企业运转起来;下一阶段才有更好的能力去处理很难回收、回收价值低的渔网。”
英瑞特公司联合创始人胡鹏岩|《废弃渔网大“帽”险》纪录短片
好在,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渔民也加入了回收渔网的行列。
前面提到的那位潭门渔民林伯,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渔民,自己也打了30多年渔,但退休上岸后,2021年他成为了巡护员,每天清晨就在潭门港海边巡逻,捡破渔网和垃圾;碰见渔民也会劝他们把渔网带回来,别丢在海里。
每天早上六点,林伯都会在潭门港巡逻,捡起垃圾|《废弃渔网大“帽”险》纪录短片
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壮丽的景观,更是我们这颗蓝色星球重要的生态组成。不管是废弃渔网与塑料垃圾议题,还是海洋生态健康,都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与参与。
没有海洋就没有我们的一切|《废弃渔网大“帽”险》纪录短片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选择力所能及的海洋保护行为——有条件的话可以参与本地沿海社区的渔网回收活动,消费时留意并选择再生材料制成的衣物鞋帽,或者直接为废弃渔网公益项目捐出一份善款。
我们的海洋,仍有重获生机的希望。
作者:小毛巾
编辑:麦麦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