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茅(Sorghum halepense)原产地中海沿岸的外来入侵杂草,入侵级别为1级,为恶性入侵类外来杂草。20世纪初曾从日本引入到我国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广东北部发现归化。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貌似高粱米,羊头披狗衣。
田间之恶草,偷入国门讥。
名 称:石茅
拉 丁 名:Sorghum halepense
分类地位:禾本科 Poaceae高粱属 Sorghum
别 名:阿拉伯高粱、假高粱、琼生草、石茅高粱、宿根高粱、亚刺伯高粱、约翰逊草、詹森草。
异 名:Holcus halepensis、Andropogon halepensis、Andropogon sorghum subsp. halepensis.
识别特征:
1、根茎发达,直立茎秆高可达150厘米,一般不分枝,偶有基部分枝。
2、叶鞘常光滑无毛,硬膜质叶舌顶端近截平,叶片披针形,长可达70厘米,宽约2厘米,中部最宽,中脉灰绿色,叶缘常具微细小刺齿。
3、圆锥花序长可达40厘米,宽约10厘米,斜升分枝细弱,轮生或一侧着生,基部腋间具灰白毛,2-5节,下部裸露部分长约4厘米,节间易断。
4、小穗椭圆形,具柔毛,基盘钝,被短柔毛,小穗孪生,顶为3枚共生,一有柄,多为雄性或退化不育,一无柄,两性结实,顶生不穗中央一无柄的结实,两侧具2枚有柄不结实,结实小穗含2小花,第一小花退化,仅丰内外稃,膜质透明,第二小花结实,无柄小穗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厚约1.5毫米,卵状披针形,黄褐色、红褐色至紫黑色,表面平滑,有光泽,第一颖革质,上部具2脊,不明显5脉,顶端三齿裂,锐尖,脊和边缘具短纤毛(早落),边缘包卷到腹面,第二颖成舟形,革质,具1脊,密生白毛或无,小穗轴顶端有关节,小穗由关节处整齐脱落,小穗具芒,由第二外稃齿裂间伸出,长约12毫米,扁平膝曲扭转,极易折断,有时无芒,稃片白膜质透明,颖果长约3毫米,宽约1.8毫米,厚约1毫米,椭圆形,暗红褐色,表面乌暗无光泽,侧面观,钝圆,腹面扁平,先端钝圆,具宿存的花柱2枚,基部钝尖,胚椭圆形,长约为颖果的1/2,种脐微小,圆形,深褐色。
国内分布:分布台湾、广东、四川、山东、广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苏、上海、辽宁、北京、河北、河南、重庆、云南等地。拍摄于山东省日照市进口粮食厂区。
国外分布:原产地中海沿岸。现已传入世界各大洲。
生 境:生于农田、果园、山谷、河边、荒野、沟渠、湖岸湿处。
物 候 期:花果期夏秋季。
危 害:石茅(Sorghum halepense)原产地中海沿岸的外来入侵杂草,入侵级别为1级,为恶性入侵类外来杂草。20世纪初曾从日本引入到我国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广东北部发现归化。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是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苜蓿等30多种农作物田中杂草,通过生态位竞争使作物减产。
经济价值:石茅(Sorghum halepense)秆、叶可作饲料,又可作造纸原科,但含有少量氢氰酸,在饲养牲畜时应予注意。石茅根茎发达,可作水土保持的材料,但侵入农田极难消除。
编辑:Pi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