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动漫如何有效传播?面向国产科普漫画的定性比较分析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理论研究
收藏

2022年9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加强科普作品创作”,指出“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科普动漫是数字技术驱动下科普工作与文化创作的结合产物,能够通过丰富的大众文化元素,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提高科学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当下中国动漫产业迅猛发展,国产科普动漫实践不断涌现,但其传播效果参差不齐。有效传播的科普动漫具有哪些成功的实践模式?能体现何种经验和教训?对上述问题的回应,有助于为创新科普工作形式、改善科普动漫创作提供参考借鉴,以此进一步推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为回应上述问题,科学传播和动漫产品的已有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能够从单集片长、角色形象、表达方式、目标受众、知识嵌入五个要素出发,对科普动漫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出于数据可获取性的考量,以“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为数据来源,搜集得到54部国产科普动漫案例及其相关数据信息。考虑到要素间的组合作用,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展开分析。


图1 分析框架

在科普动漫有效传播的实践方面,现有实践展现出戏说短视频和萌系讲授型两种成功模式。前者强调在短时间内对科学知识进行搞笑风格表达,突出新媒体时代下对公众注意力的重视和争夺,以此适应观众时间和注意力逐渐碎片化的时代趋势。相较而言,后者虽然也强调对观众注意力的吸引,但主要采用萌系角色形象缓解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疏离感,以此引起观众对其的兴趣,并以非搞笑的讲述风格,突出科学知识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在科普动漫有效传播的经验方面,知识嵌入方式是有效传播的关键,将科学知识转译为动漫剧情更有助于实现良好的科学传播效果。此种转译方式不仅能够让科学知识与动漫中的其他要素进行更好融合,也有助于协调科学知识严肃性和动漫要素娱乐性之间的关系,使得科普动漫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更为突出。
在科普动漫有效传播的教训方面,即便在新媒体时代下,科普动漫仍然不能盲目追求“短视频”形式。在内容创作上,短视频的时长限制要求重塑传统长篇动漫的叙事结构,使动漫创意的表达难度激增,加大了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挑战。如果短视频形式与其他要素组合不当,同样也会阻碍有效传播。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文化载体之一,动漫愈发成为提升科普能力、创新科普形式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促进科普动漫取得良好效果,有必要充分借鉴现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对内部要素进行合理组合。这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与文化、艺术工作者等加强交流,更需要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形成目标一致、高效互动的协作关系,使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建设两者协同推进、高效融合,支撑我国科普工作与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更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

陈子韬,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博士;

邵羿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祥辰,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本科生。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