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伟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教授 研究员
审核:司天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教授 研究员
精神疾病总共有400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
这些精神疾病有不同的遗传易感性。比如精神分裂症,遗传因素大概占80%,环境因素,比如受到打击、创伤等,占20%左右;抑郁症遗传因素大概占30%-40%;孤独症遗传因素大概占90%,不同的精神疾病,先天和后天因素占的比例不同。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遗传性的精神疾病是不是一出生就会发病?
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不同的发病年龄。
比如最常见的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威廉姆斯综合征,出生后面貌特征就会表现出显著的异常,智力发育方面也有显著的问题,整个发育阶段会显著的滞后。
比如孤独症,三岁左右是比较常见的发病期,一岁到一岁半是比较常见的就诊期,因为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说话、走路都晚,没有跟小朋友一起交流的欲望,这个时候家长一般会带孩子去看病。
比如精神分裂症,一般在青春期、成年早期发病比较常见;抑郁症在青春期、成年期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老年痴呆一般是在老年期发病。
有些患者有遗传易感性,也叫遗传基础上的脆弱性,成年之后如果性格特别开朗,应对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比较强,可能不会发病,就会顺利地度过发病高峰期。
有些患者有遗传脆弱性和易感性,后期又加上各种打击,比如失恋、下岗等事件的影响,就会诱发疾病的发生,这叫二次打击学说,外界因素只是一个诱因。
家族中没有精神疾病病史,会不会患精神疾病呢?
也是有可能的。一个是本身基因发生了变异,国际非常著名的学术期刊上报道过,对一百多个精神分裂症的家系进行了基因组检测,发现20%左右的孩子出现了新发突变。所谓的新发突变就是,父母遗传基因跟一般的大众没有差别,而孩子自己出现基因结构的变异,后天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概率远远增加。
二、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如何早期发现孩子是否患有?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一般人群、普通大众的患病率大概是1%,他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是6%-12%,是普通人群的6-12倍,已经很高了。
父母一方得了精神分裂症,子女患病率最高可能达到17%;父母双方都患精神分裂症,孩子接近50%的可能会患,这种需要早期随访,需要专业评估或者专业咨询。
可能在很早期,在儿童期,就会表现出性格显著的异常,孤僻、情绪不稳定,应对挫折的能力特别差,有一些可能18岁之前就会发病,这种情况有很多。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孩子的性格变化特别大,跟之前相比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有一过性的幻听,感觉周围的世界变得不真实了,这种情况要随访至少3-5年。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自然》杂志曾经报道过一项研究,对出现过一过性的幻觉、非真实感的一些个体进行随访,大概3-5年内,有1/3的所谓高危综合征会转化成精神分裂症,这些个体大部分都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有过精神疾病,所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一定要注意随访和专业评估。
三、精神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查出来吗?
在门诊经常会碰到一些患者,他们去做了基因检测,拿着报告来做遗传咨询。
图3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文献中报道过,比如锌指蛋白可能会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MeCP2基因可能会增加孤独症的患病风险。基因检测报告只是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任何一个基因都不足以说明这个疾病一定会发生,只是说明有一定的患病风险。
如果检测发现携带了十几,甚至二十几项基因,患病风险可能会更高一些,再结合家族史,比如一级亲属中有患病的个体,那么就要引起重视。
对于易感性增加的个体,我们要定期随访,告诉他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策略。比如每天惴惴不安的,担心有事情会发生,会不会被领导批评,会不会跟别人有冲突,天天处在焦虑的状态下,时间久了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甚至精神病性症状。
我们要告诉他,出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去处理,可能的结局大概有几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处理这些事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他就能够理解,面临这些事情的时候,采用比较良性的适合自己的方案,就会避免一些冲突,整个心理发展就会更加健全一些。
我们不能把控的是先天的遗传基础,但是我们能把控的是后天的性格锻炼,应对挫折的能力,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健康的心态,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后天的努力也能避免精神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