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阿特劳是哈萨克斯坦西部的石油重镇,亚欧分界线乌拉尔河穿城而过。千余年前,不同国度的商人、僧侣等往来于此,互通互利。时空变换,千余年后,一条被誉为“丝绸之路第一管道”的中哈原油管道自此一路向东,直抵我国新疆。投入使用以来,中哈原油管道连续每年向我国输送原油超1000万吨。新鲜的“工业血液”源源不断,有效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
巨大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石油人默默奉献的身影。来自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亚俄罗斯研究所的哈萨克斯坦砂岩老油田开发项目组(以下简称“砂岩老油田开发团队”)正是其中一支。18年前他们齐聚于此,凭借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最大跨国并购项目,让低迷不振的油井重焕青春,推动商业油气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用行动绘就中亚油气合作的美丽画卷,谱写了“一带一路”互利共赢新篇章。
打造中国石油出海的闪亮名片
2005年正值中国高速发展期,我国面临原油储备下降和国家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必然选择。然而,这条道路充满挑战,需要面临“水土不服”、与资源国文化融合、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等难题,唯有坚韧不拔才能取得成功。
2005年10月27日,中国石油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下简称“PK公司”),成就了我国首个千万吨级上下游一体化公司并购项目。这次收购使中国石油拥有了PK公司在哈的12个油田权益和6个区块的勘探许可证,为高速发展的中国减轻了石油短缺方面的压力。
在海外石油开发工作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实现有限合同期内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砂岩老油田开发团队长期坚持的目标。2005年中方进入PK项目时,面对主力油田进入递减期、上产基础薄弱等难题,团队创新提出低粘高渗油藏高速开发理论,明确了在开发中后期继续保持高速开发、实施强注强采的开发策略,提高驱油效率10%~15%。随着相关理论的落地,团队又迎难而上解决实际应用难题,形成强边水油藏天然水驱和人工注水协同开发技术,通过合理优化采油速度、边外注水量和注采比,保障强边水油藏水驱前缘均匀推进,确保高速采油的同时,实现了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达到76%。
团队通过高速开发实现了“有油快流、快速收回投资”的目标,支撑PK产量快速上升到1000万吨,并保持千万吨稳产5年,主力油田采出程度达到49%~76%,水驱采收率将达到55%~82%,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员工队伍逐步稳定,与政府及合作伙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在此之后,针对水驱波及不均匀、剩余油分布复杂等问题,团队首次在海外合作油田项目中开展二次开发研究,攻关形成了基于构型特征的不同类型砂体剩余油表征技术、低粘油藏高速开发后剩余油挖潜部署优化技术和具有海外经营环境特点的砂岩油藏二次开发理论和技术体系等,在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达40%、综合含水80%的条件下局部加密平均新井初产达到周围老井的2倍以上,实现了老油田效益开发。
行难事者必有所得,PK项目油田已经从刚接手时的12个变为目前的25个。近3年大部分油田开发合同陆续到期,但都再次成功延期10~20年。随着一个一个方案的推进、一项一项技术的落地,PK项目打响了中国石油海外项目合作的品牌,很多看似不太可能通过的方案一次次破例被认可和通过,这代表了外方对我国相关技术的极大认可和信赖。砂岩老油田开发团队献力其中,也收获了满满的信任和一个又一个被委以重任的项目。
让开发30年老油田焕发青春
2009年,中国石油技术团队肩负重任接管了哈萨克斯坦MMG项目。MMG项目开发井数多、开发时间长,油田笼统注水开发时间超过30年,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地质油藏研究薄弱,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导致新井初产只有5吨/天;措施选井难度大,重复措施井多,平均单井措施增油不足3吨。这样一个老油田,还能不能再次激发它的生产活力,成为摆在砂岩老油田开发团队成员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为了答好这道题,团队宵衣旰食,攻关形成了基于砂体构型和流动单元的大型层状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技术,剩余油表征精度提高到单砂层级别(3米以下)。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创新提出了中高粘油藏高含水期井网加密调整技术,有效指导了300口新井部署和两次大型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有力支撑了MMG项目原油产量从2010年的570多万吨上升到2019年最高的640多万吨,创造了30年来的产量最高纪录,让30多岁的老油田再次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在等比例股权模式下实现了“净利润”和“净现金流”持续保持双正。
支撑砂岩老油田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产量快速下降、效益持续变差等困境,油田开发与生产经营策略由过去的“投资换效益”转化为“低成本技术创新换效益”,油田开发逐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2018年以来,砂岩老油田开发团队围绕相关课题开展持续攻关,收获了系列创新成果。他们针对系列开发理论问题、技术瓶颈和工具工艺需求,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在现有老井和不稳定注采的井网重组与层系细分技术基础上,他们研发出了以深部分级调驱为主的二三结合稳油控水体系。井网重组与层系细分技术在不钻新井情况下实现井网加密、井网转换、分层注水、周期注水等多重效果,以达到有限合同期内最大限度动用储量的目的;深部分级调驱体系适合高盐(10万级以上ppm)复杂水质条件,团队针对不同级别水窜通道形成“封—固—调—转”治理对策,目前在现场先导性试验中取得显著进展;在关键工程技术突破方面,团队持续研发适应差水质条件耐腐蚀的经济分注/轮注工艺技术、适应高注水量(单层500~800立方米/天)的低成本分注工艺技术、纵向多套油层智能分采轮采工艺技术,研制抗盐耐高钙镁铁的低成本调驱体系,探索老油田地面工程优化技术。
艰难困苦有玉汝于成。团队首创的分注轮采技术可以实现最低成本下最大限度动用储量的目的,对海外项目意义深远,然而这一技术的攻关历程极为艰辛。2022年1月,在PK项目KS“双高”(含水98%、地质储量采出程度52%)砂岩老油田首次实施,尽管团队在方案设计上付出了大量心血,但第一口关键井实施时含水100%,给项目组成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质疑。经过详细论证,他们坚持了自己的判断,最终这口井持续100%产水3个月后终于出油,平均产量达到5吨/天,并实现了持续稳产,分注轮采技术试验成功。自实施以来,油田增油效果平稳,截至2023年11月累积增油达7300多吨,中亚主力油田实施井网重组模式(包括分注轮采、轮注轮采、周期转向注水等)后合同期内可增加原油产量2500万吨,未来10年可减少新钻井约1390口,节省钻井投资并提升开发效益。当鲜花和掌声接踵而至,没有人知道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三个月团队成员是怎么度过的,面对着每天一睁开眼就扑面而来的质疑,他们最终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坚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这场关键斗争的胜利。
在海外奋斗中书写精彩人生
事非经过不知难,看似寻常却艰辛。海外项目最大的“难”,是人少工作量大,同样大小的油井、同样的工作量,砂岩老油田开发团队1个人能顶国内的6个人,每个人都是能撑起一大摊事的全能型人才。
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事,硕果的背后是砂岩团队集智攻关和团结协作,以及据此形成的一支心怀石油强国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高超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丰富海外技术支持经验的高素质队伍。敢于给青年人历练的机会,敢于给青年人身上压担子,是砂岩团队的风格。目前,团队中已有2人次担任了集团公司“十三五”“十四五”重大科技项目副项目长,10人次担任了“十三五”“十四五”集团重大科技项目课题长/副课题长。由于踏实肯干、技术过硬,团队2人次获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人次获集团公司青年技术交流会一等奖,1人次入选勘探院青年立业英才称号,1人次入选勘探院青年十大科技进展,8人次获研究院先进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海外科技之星等光荣称号,团队获“中国石油勘探院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18年栉风沐雨,18年春华秋实。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哈萨克斯坦,砂岩老油田开发团队20名成员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激情,他们创造的成功样板,展示了中国石油出海的速度和实力,不仅为中国石油树立起负责任的跨国企业形象,在中亚俄罗斯油气合作区中树立起核心引领地位,也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在哈萨克斯坦提出10周年献上了一份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