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本年度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向公众提供的科普服务主要有植物园整个植物园区及科普配套设施的参观、讲解(包括12个荒漠植物专类园区、科普展馆、老科学家故居、科普长廊和坎儿井)、主题科普实践活动(3次)、科普进校园(6次)、边疆教师素质提升培训(2次)、公众参与的科学调查或观察活动(2次)。除园区内科普参观讲解服务外,其他科普活动共开展13次,受益人数达3.7万人次。
植物园全年开放天数310天,接待观众量约5万人次。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2023年度共开展8次科普进校园活动(其中2次为边疆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受众有2万中小学生受益。地区涵盖乌鲁木齐、吐鲁番地区、和田地区。分别是:
(1)科普讲座走进乌鲁木齐县一中
2月23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康晓珊博士在乌鲁木齐县一中参加乌鲁木齐市科学家进校园启动仪式。此次培训是将小学语文教学与植物、动物、天文学科相融合的探索,是将教学与科学更加深入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教学和科学教育走向统一融合,学生将获得的视野拓宽,将科学探索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康晓珊博士主讲了植物相关内容。共有100多名乌鲁木齐县一中小学师生和3898名中小学教师线上同时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科学家进校园”荣誉证书。
(2)科普讲座走进和田墨玉县加汗巴格乡阿克萨拉依小学
3月15日-17日在和田地区墨玉县,作为培训专家参加2023年新疆南疆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培训,这也是帮扶墨玉县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和“同心∙彩虹行动”乡村教师公益培训项目。
(3)科普讲座走进乌鲁木齐市第113中学
4月7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康晓珊博士给113中学一年级的300名学生上了生动的一堂植物科普课——《种子靠什么去远行》。课程由浅入深,由简入难,层层递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植物,给大家讲解了各种植物的种子的传播方式。并通过小实验,让大家积极参与并回答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见识,引发了同学们对植物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同学们也积极地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和老师共同探讨。康老师还通过翅果模型向同学们展示有翅膀的种子如何传播,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放飞手中的“种子”,仔细观察种子飞行的奥秘。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种子传播的知识。
(4)科普讲座走进乌鲁木齐市第70小学
5月16日,中科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康晓珊博士来到乌鲁木齐市第七十小学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学校主会场是四、五年级学生参加活动,分会场设在每个班级同步现场直播,全校近千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主题是《荒漠植物不简单》,活动中,康博士从荒漠的类型、荒漠形成的原因及新疆的地理特点等方面讲解了荒漠植物的特点,让孩子们了解到荒漠植物面临的恶劣生存环境;在“荒漠植物的生存智慧”环节给学生们详细讲解了荒漠植物是如何适应逆境、守卫荒漠的。在讲座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认真记录、踊跃提问,表示出对荒漠植物求生机制的敬佩和对科学的崇尚。讲座结束后,康博士还给孩子们带来了小礼物——荒漠植物的种子。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种子,认真聆听荒漠种子种植的方法,相信孩子们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细心呵护它们茁壮成长。
通过此次科普讲座,同学们了解了干旱区的气候特点和干旱区植物生存的环境限制;观察到根系模型图片,直观感受到骆驼刺这一典型沙漠植物的庞大根系;细心观察荒漠植物根系对地下水的追逐,懂得了荒漠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策略;并踊跃的表达自己学到的知识。
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发现新疆本土荒漠植物的智慧,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5)《科普讲座走进科学院新疆分院幼儿园
5月21日,中科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李小双研究员来到,新疆分院幼儿园,以《有趣的荒漠动物》为题,用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生动有趣的展现沙漠之舟—骆驼,沙漠足球健将-屎壳郎,沙漠舞者-沙蜥等动物适应沙漠干旱炎热环境的策略。启发孩子观察 、热爱 、保护生命, 同时从小动物身上学到勤劳善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
(6)科普讲座走进乌鲁木齐市第37中学
5月23日,中科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梁玉青博士来到乌鲁木齐市第37中学开展主题科普活动,100多名五年级的学生聆听了科普讲座《神奇的荒漠植物》。通过对孩子们介绍荒漠植物的神奇本领,还通过多年的科研成果,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荒漠植物的抗逆性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荒漠植物的优良基因进行推广、应用的过程,让同学了解到荒漠植物不仅有防风固沙的作用,还有很多优良的基因可以造福我们的生活。同时,梁玉青博士还被乌鲁木齐市第37中学聘为校外科技辅导员。
(7)科普讲座走进吐鲁番高昌区第一小学
9月7日,康晓珊博士来到吐鲁番高昌区第一小学,为100名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种子靠什么去远行》。
(8)《种子靠什么去远行》科普讲座走进边疆小学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康晓珊博士受邀参加“京和科技月”活动,并作了《种子靠什么去远行》的科普报告,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四年级(9)班的57名孩子聆听了讲座,参与了互动。本次活动进行了录制,将在和田市小学进行推广,预计受益人数可达1万人次。
在讲座中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看见翅果模型旋转着缓缓落下,都发出兴奋的惊叹,原来翅果种子的飞行如此美丽有趣。通过改变种子的重量,同学们大胆猜测种子飞行的效果,当结果得到验证,同学们的脸上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康晓珊博士讲到新疆的荒漠植物和和田路边高大的梧桐树果实时,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原来身边的这种植物叫做梧桐树,并在启发下要继续观察梧桐树的果实如何传播它们的种子宝宝,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猜想,并决心开始留意梧桐树果实传播的秘密。最后,康晓珊博士告诉同学们,我们的新疆地处干旱半干旱区,这里的植物面临着更大、更多的挑战,比如干旱、风沙、盐碱等等,所以这就使得干旱区生长的荒漠植物更加坚强,更加具有智慧,希望同学们能够留心观察,发现荒漠植物生长的智慧,有一天你们的发现就有机会变成科普课程的内容,展示给更多人。同学们的眼睛里都闪着兴奋和自豪的光芒,都为能够观察和认识荒漠植物而激动不已。
课程结束后,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的焦校长代表和田市教育局为康晓珊博士颁发了荣誉证书,感谢带来这么生动的科普课程,并希望这样的科普活动能够经常开展,并表示此次课程同步进行了录制,将在和田市全面推广,受益更多中小学生。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 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展的活动
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园在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国际植物日系列活动,主要分为“探寻荒漠植物生存智慧,弘扬科学家精神”植物园主题实践活动;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公众参与的科普活动。在此期间共举办3次主题科普实践活动,进校园活动4次,公众参与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系列科普活动1次。全国科技周期间总受益人次2500人次。
1.1“探寻荒漠植物生存智慧,弘扬科学家精神”植物园主题参观活动
(1)科学家精神鼓舞青年学子
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的研究生80余人来到植物园,通过参观科普展馆、植物专类园区、老科学家曾经居住和工作的“半地下室”,了解植物园发展历史,重温老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深深地鼓舞着青年学子,体会到一代代科研人员传承的“生地精神”——团结、开拓、奉献、创新,增强了同学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认识荒漠植物从小学生做起
期间,植物园迎来了年龄最小的一批参观者,来自乌鲁木齐市第113中学一年级的100多名师生、家长来带植物园参观学习。同学们首先参观了植物园的科普展馆,新奇地看着荒漠植物的图片和标本,对家乡的植物充满了好奇,渴望认识荒漠里的勇士。在科普展馆里,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几种荒漠植物,兴奋地看着这些不曾认识的家乡植物,好奇荒漠植物跟他们想的不一样,通过“荒漠植物的生存智慧”的科普讲座,小朋友们了解了荒漠植物那些不同寻常的生存秘籍,被荒漠植物的智慧、顽强、坚韧的精神深深地折服,通过参观植物园,观察荒漠植物的形态,触摸荒漠植物的叶片、茎秆,闻荒漠植物的味道,更加立体的体会到荒漠植物为了适应干旱所展现的特征。
本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并记住了“荒漠三剑客”“沙漠公主”等常见荒漠植物,还让同学们对荒漠植物的生存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加本次活动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觉得这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科普活动,认识家乡的植物,在每一个小学生的心中播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
(3)大学生走进沙漠植物园
期间,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26名优秀大学生来园参加活动。植物园的荆卫民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植物园,了解荒漠植物的生长特性、研究开发等情况,讲述植物园种质收集、科研科普工作进展。7月的吐鲁番烈日炎炎,气温45摄氏度以上,同学们对荒漠植物适应如此严酷的条件而惊叹,对老一辈科学家建设植物园、开展科学研究的精神感到敬佩。
通过对植物园科普展馆和老科学故居的参观,更加全面的了解植物园的发展历史和科学家精神故事。康晓珊博士通过分享自己在植物园的科研故事,从大学生到博士生在各方面的成长和提升,为同学们即将开始的科研之路鼓舞打气。
科研是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重要工作内容,培养、启发更多有科学素养的大学生建立科研信心和兴趣,为研究所吸引培养优秀科研人才,也是植物园应当担当的责任。
1.2举办公众参与的科普活动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期间开展主题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我们也要参与”的系列活动,通过绘画、问卷、线上科普讲座等形式普及公众认识野生动植物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通过介绍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的由来、简单便捷的自然观察方法和博物绘画知识,让公众关注自然,走进自然,从而更加珍惜野生动植物资源,共建生命共同体。
此次系列活动开展线上科普讲座两场,收集野生动植物日绘画作品339幅,调查问卷587份,为表彰公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发展,特向所有参与作品颁发了926份荣誉证书。同时,学会专家对所有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审,秉承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最终有94份作品获奖。
在此次活动中,感受到广大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关注,对于想获得相关信息和参与相关活动的需求,这也对学会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的方向,野生动植物保护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通过更多、更持续的科普活动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切实推动新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普及工作。
2. 全国科普日开展的活动
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园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科学家进校园活动2次;公众参与的科普活动1次。其中举办的公众参与的观察活动“观察一棵树,陪一棵树长大”,参与人数1.5万人次。全国科普日期间参与人数总计2.5万人次。
为了进一步促进广大青少年对于自然的关注,提升青少年感受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促进公众科学的发展,由中科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学会共同主办的“观察一棵树 陪一棵树长大”活动正式启动。活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公众科学模式,从观察记录身边的树木开始。此次活动共开展4次线上培训,2次专家主题分享,其中9月的培训和专家主题分享在新疆科协平台直播,观看总量1.2万。通过线下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观察记录官网展示,年末专家评选。目前已经收到持续自然观察作品3000余份。活动将在年底前完成评选、颁奖环节。
通过此次活动,也征集了全疆范围内教师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将在将来的活动中,侧重教师、公众需求,展开有效、有趣的科学指导培训,提升广大教师、公众科学素质,激发广大教师、学生和公众参与热情,树立公众关注自然意识。
本次活动也将继续完成后续的征集和评选工作,这次活动也将作为开展全疆范围内自然观察活动的探索,为今后开展自然观察、教育活动提供借鉴。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通过植物园网页、公众号、抖音、头条、微博及研究所、新疆科协网页、公众号向公众发布科普活动信息、科普活动进展以及宣传荒漠植物科普知识。2023年共发布信息100余条,浏览量超过10万。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建园51年,有着成熟的防风固沙造林技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常年为有风沙侵害的地区提供志愿服务,开展技术指导工作。2023年度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面向新疆各区县进行防风固沙技术推广和指导,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次。
4月20-22日,王喜勇高工和孙军一行前往托克逊县林草局,进行防风固沙指导,解决当地不知道种什么、种不活的问题。王喜勇高工就防风固沙方面的物种搭配,种植技术进行了详细指导和示范;4月26--4月29日,荆卫民高工前往在塔河下游34团昆阿斯特水闸,现场指导胡杨的种子更新繁殖和根孽繁殖技术,指导培训现场技术人员5人,实施试验地面积达10亩地,为当地胡杨树的复壮更新提供技术支撑;6月15-18日荆卫民高工前往哈密,开展盐生植物的筛选和繁殖技术指导,现场讲解红柳的无性繁殖和物理眠藏插穗的技术,培训技术人员3人,为后期建立资源圃奠定条件;11月15日,王喜勇高工前往吐鲁番市高昌区林草局,就即将开展的万亩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进行了技术指导,筛选搭配耐盐碱的柽柳种类,并进行种植技术指导;11月18日,荆卫民高工应托克逊林草局邀请,在托克逊奥依曼布拉克村阳光沙疗驿站现场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为30亩沙疗驿站建立绿化防护林带,进行沙生植物筛选及种植技术指导。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3年度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科普工作经费20万元,用于植物园各项科普活动的开展实施经费。
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集科研、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拥有24人的科研科普团队,其中专职科普人员5人,均有从事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经历的科技工作者。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1)“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系列活动”--立足本土野生动植物,开展受众广泛的科普活动
为更好地开展新疆本土野生动植物科普工作,“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期间开展系列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对新疆本土野生动植物的了解状况,希望参与的科普形式和需求,确定阶段性动植物学科科学普及方向,切实推动新疆野生动植物的科学普及工作。
此次活动紧密贴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中国主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共同推进物种保护”,通过绘画、问卷、线上科普讲座等形式普及公众认识野生动植物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短短一周,就收到了近千份作品(问卷+画作),从幼儿园到退休老人都积极参与其中,感受到公众渴望参与的热情,也深深鼓舞我们开展更多、更广泛的公众科普活动。
(2)**“观察一棵树”****--**关注身边植物,树立爱国爱乡情怀
城市中也有自然,身边就有自然,人人都可以是自然的观察者,推动全民自然教育发展。通过开展“观察一棵树”活动,号召更多公众参与,让科普活动不仅仅面向青少年。通过观察身边一棵习以为常的树,感受身边触手可及的自然变化,唤醒公众渴望自然的内心,从而关注自然,根植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怀,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本次活动的开展是希望公众能够关注身边的自然,唤醒感知能力,城市里的自然也值得被看见。活动前的培训和专家分享,取得了很好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参与到持续观察和实践的公众也获得了很多自然相关知识和内心的感受,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1)在科普工作中,对科普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出媒体、网络传播的优势。同时,对于适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普作品较少,创新性的科普工作还需要加强。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丰富科普作品的形态和传播渠道,让公众体验形式多样、有互动实践的科普活动。
(2)多学科融合科普工作还较欠缺,需要进一步整合科教资源,开发、设计多学科融合科普活动。科普可以激发每一个人心中探究科学的种子,进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助于激发公众兴趣,体会科学的乐趣。联合多领域、多机构开展综合学科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各领域优势,提升科普效果。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
(1)新疆荒漠植物特色的科学普及值得推广到全国各地,希望通过借助更高媒介的传播,参与先进科普经验的交流学习,让大家更加了解新疆,了解荒漠植物,让新疆的科普人员也能有更多机会打开视野,学习取先进经验和做法。希望能够给予平台、推流、经费、培训等支持,让新疆的特色科普和科普人员都能够走出去。
(2)开展多地区联动,多进行西部地区和其它地区中小学生科技信息交流和活动联合,让西部地区科学普及走进其它地区,也让西部地区的公众更加了解其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