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这个“孝”字的时候就赋予它深刻的含义。古体“孝”字的形体分两部分,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小孩”。老人长着花白的长头发,面朝左,驼着背,躬着腰,真可以说是老态龙钟了。他怎么走呢?请看,他用手按着小孩的头,是小孩用头扶持着老人行走的,这孩子真是个孝子啊!
(“孝”字的甲骨文字形)
从“孝”的来历可以看出它的本义是对老人“孝顺”。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意思是善于侍奉父母就称为“孝”。
当下,针对社会上一部分年轻人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愿承担瞻养老人义务的啃老族们,人们带着诙谐的口吻说:“‘孝子’的意思不再是‘孝顺的儿子’’而是‘孝顺儿子’”!
“孝”是人类的一种美德。而大自然里有一种鸟竟也获得了“孝”的美誉,被称为“孝鸟”。什么是孝鸟呢?崔豹《古今注·鸟兽》里指出,“乌,一名孝鸟。”“乌”是个象形字,因其通体黑色,粗看似乎没眼睛,故称“乌”;“鸦”则是模仿该鸟“哑哑”啼声,乌鸦得名与其特征有关。乌鸦是雀形目鸦科鸦属的通称,属大型鸣禽。乌鸦的嘴和脚都较粗壮;鼻孔圆形,通体羽毛纯黑。乌鸦的繁殖方式为卵生,每窝产蛋5-6枚,由雌鸟孵蛋,孵化期为16-18天,幼鸟在出壳后30天便飞离巢穴,自己觅食,有的可活13年之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乌鸦为什么会被人称为孝鸟呢?这个“孝”指什么?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记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意思是乌鸦初生之时,乌鸦母亲哺育它六十天,长大后它则反过来照顾喂食母亲六十天。
原来,母鸦孵化期间撕扯胸膛的绒毛,在巢里充当絮材,由于前期在絮巢的时候,母鸦絮巢的絮材偏少,在母鸦产蛋、孵化的过程中,把蓬松的絮材坐实后,发现絮材过少,有时候会出现巢底光板的现象,母鸦此时会撕扯身上的大羽毛继续进行铺垫、补充。
等到小鸦能独立生活的时候,母鸦却因羽毛脱落,丧失飞翔能力,只好呆在窝里等着喂养。这时候,小鸦就担起赡养老鸦的天职,到处找食物来供养自己的母亲。北宋文学家苏辙的诗句“乌哺何辞日夜飞”很生动地描写了小鸦反哺的情景。小鸦反哺其母六十天后,一直到老鸦重新长出羽毛,恢复飞翔能力,能自己寻觅食物为止。小乌鸦这种孝敬慈母的行为历来得到人们的称颂。古代的李密孝顺祖母是很出名的,他的《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诗句也表达了他要像乌鸦这种孝鸟一样报恩于祖母的心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慈乌夜啼》诗写得十分动人:“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乌鸦反哺说明了乌鸦是鸟类中最懂得孝敬父母的慈孝鸟,现在常用来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据史料记载,在唐朝之前,乌鸦是一种吉祥、能预言的神鸟,如“乌鸦报喜,始有周兴”。而唐朝以后,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以致于后来有了“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嘴”等贬义词语。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乌鸦反哺”是真实存在的吗?根据现在的科学研究和观察,这个说法或许是古人的误解,乌鸦吃饱后确实会将一些食物分享给同类,分享的对象并不止是自己的父母,一些成年的乌鸦也会饲育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有一种情况,寒鸦是晚成鸟,离巢后也需要父母喂食,但那时它们的体形和父母比较相似。有时候是父母在饲育孩子,却被当成了是子女饲育父母。当然无论吉与凶,无论主动与非主动,无论古代与现代的观察哪个更接近真实,毋庸置疑的是乌鸦的“孝鸟”独特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脉相传了几千年,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