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监测表明,近期,我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流感为主。此外,还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原引起的感染。分析认为,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有关。
混合感染往往症状较重
流感病毒、鼻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都属于病毒,而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则属于支原体的一个类别。以上几种病原体感染均有一定自限性,但也可以引发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喘息等症状。
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是呼吸道疾病的易感人群,更易出现同时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往往症状较重,临床表现包括反复高烧、剧烈咳嗽、干咳或咳黄痰,有时伴有痰中带血。一些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疲劳乏力、咽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精神状态差等全身症状。少数病例可能发生重症肺炎、急性呼吸衰竭、休克等。
当患者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可通过快速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明确病原体。如果检测结果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混合感染,可同时针对几种病原体进行治疗。比如,流感合并支原体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通常予以抗病毒药物联合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退热、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病情会在1到2周内得到缓解。症状无改善者需要及时再就医。
为降低混合感染带来的风险,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有基础病等高危人群最好尽早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去人员密集和室内空气流通差的地方要戴好口罩,回家后及时洗澡或洗脸、洗手,冲洗鼻腔等。平时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科学运动、均衡饮食,同时保持室内定期通风等。
可能出现并发症,应关注重症和危重症风险指标
无论是感染支原体还是病毒性肺炎,都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肺栓塞、肺坏死、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神经系统并发症、皮肤黏膜损害等。部分肺炎支原体肺炎还可遗留闭塞性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包括透明肺)、支气管扩张、肺不张、机化性肺炎等肺部后遗症,带来肺部永久损伤。因此,感染流感病毒或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以及出现混合感染后,出现以下指标提示患者有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的风险,需要特别注意:
治疗后72小时持续高热不退;存在感染中毒症状;病情和影像学进展迅速,多肺叶出现炎症;治疗后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难以缓解或进展;存在基础疾病,包括哮喘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疾病;抗菌药物治疗延迟。
如果出现3天以上的反复高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以及存在基础疾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人群出现呼吸道感染,需完善肺部CT以明确肺部情况。
“洗肺”有风险,需要专业医师规范操作
无论是感染支原体还是病毒性肺炎,只要符合指征,采取“洗肺”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一定效果。
所谓 “洗肺”,是指肺泡灌洗疗法,通过支气管镜,将温盐水或者相关治疗药物送到各级支气管,对肺部的病变部位进行局部灌洗的方法。“洗肺”能够有效地将肺部感染产生的粘液、脓肿以及导致肺部感染的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冲洗出来,对于治疗大面积肺炎有很好的效果,能够避免患者发生肺不张、远期支气管闭塞、支气管扩张等其他并发症。通过肺泡灌洗,可以将支气管肺泡内的支原体或病毒清除,减轻其对肺部组织的持续损伤,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不过,正常情况下,大多数肺炎患儿,通过口服药物或静脉注射药物就能将病情控制住,通常不需要支气管镜“洗肺”。
“洗肺”有严格的操作指征,如果患儿肺部出现严重感染或有肺不张、肺实变,或者有坏死物或痰栓形成堵塞气管或支气管,这时就需要在支气管镜下进行肺泡灌洗,来清除炎症因子、痰液、坏死物,以帮助畅通气道,促进病变部位炎症吸收,同时还可在镜下观察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帮助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必要时根据病情可能还需要多次灌洗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洗肺”具有一定风险,需要经呼吸专科医师综合分析确定治疗方案,并由专业医师来规范操作。
(第一作者何美娟 系江西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第二作者李岚 系江西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