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门头沟成功解救了9只受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斑羚,这也是北京地区迄今监测到的最大野外种群。它们机警敏觉,擅长飞岩走壁,是山林间的敏捷精灵——
中华斑羚。(图片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
□ 钟震宇
近年来,中华斑羚在北京地区的门头沟、密云、平谷、延庆等深山地区多次现身,甚至出现在靠近城区的国家植物园和昌平十三陵林场浅山地区,似乎走进了公众的生活圈。那么,常在密林间的陡峭崖坡生存的它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避开天敌,悬崖峭壁是独享栖息地
中华斑羚又称青羊、山羊,为鲸蹄目牛科斑羚属食草动物。它外形类似于山羊,体长81—130厘米,肩高50—76厘米,尾长17—20厘米,体重23—42公斤。雌雄都长有角,角形短而细尖,基部有8—9个明显的环棱。不同个体的毛色差异较大,有浅灰色、黄褐色和灰褐色等多种颜色,喉部浅色斑明显,背正中央有一条深黑色长背纹,四肢色浅与体色对比明显,尾短有黑色丛毛。
作为典型的林栖兽类,中华斑羚多栖息于山地林区,常出现在密林间陡峭崖壁,善于在裸岩上攀跃。喜欢单独或成小群生活,以早晨和黄昏活动为主。食物主要是灌木嫩叶、青草及野果。
中华斑羚之所以选择在悬崖峭壁上生活,是因为这里拥有更少的竞争者和天敌。虽然在低海拔山地和平原地区更容易获得食物,但那里也同时生活着众多食物资源竞争者,以及虎狼天敌,甚至更为危险的人类。
为了取得足够的食物,获得更高的生存和繁衍概率,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中华斑羚演化为适应山崖陡峭的物种。这样的山崖陡峭,大多数竞争者和天敌是无法攀登上来,于是斑羚们就独享了这样的栖息地。
弹跳灵活,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来去自如
作为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的四肢强健,有着尖尖的蹄子,坚硬的蹄壳里面包裹着柔软的肉垫和强劲的韧带,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平地支点,它们的蹄尖就可以像钉子一样踩在上面。
中华斑羚还非常灵活,有着惊人的跳跃能力,可以轻松跳过几米宽的沟壑,使得它们可以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来去自如,是个出了名的攀岩高手。
尤为特别的是,中华斑羚的毛色与崖壁颜色非常接近,这种保护色几乎让它们隐身于周围环境中,让天敌无法轻易发现。在野外,中华斑羚被发现时一般处于陡峭崖壁或裸露岩石山地,移动时就像一块会动的岩石,静止时,则隐身岩石堆中。
此次北京成功解救的9只中华斑羚,由于被困在一个水泥壁的水池中,面对四周光滑的水泥墙壁,它们的独特攀岩绝技也无法发挥作用。为保护野生动物,建议在野外修建较深的沟池时,应设有粗面缓坡,让野生动物可以来去自由。
保护成效凸显,北京“本土山羊”逐渐增加
中华斑羚在我国分布广泛,从华北到华东,再到西南,在山崖陡峭的环境里,都可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扩展,再加上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以及过度捕猎等影响,中华斑羚的数量正在迅速减少。我国及时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对栖息地的破坏、加大对非法狩猎的打击力度、推广生态保护教育等保护措施。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如何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中华斑羚等珍稀物种。值得高兴的是,保护工作取得了成效,随着红外相机等先进科技应用于保护监测,全国各地不断发现中华斑羚的身影。
中华斑羚是北京的“本土山羊”,随着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北京浅山区与深山区形成畅通的生态廊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让野生动物有了更广阔的栖息空间。而频频现身的中华斑羚,正是野生动物种群呈现恢复增加的良好现象之一。如果你到门头沟的深山中旅游,或许也能见到这个山林中的敏捷精灵。
(作者系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