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印刷(1271-1368年)**刻地点重要者有大都(今北京)、杭州、建宁、吐鲁番。
大都 为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宗立编修所于燕京。世祖遣使取杭州等处在官书籍版刻至京,这些老宋版也就变为元版了。广成局是中央刻书机构之一。又设立兴文署,召工刻经史子版,以《资治通鉴》为起端,国子监刻小字本《伤寒论》,太医院刊《圣济总录》,书坊刻元杂剧等。
平阳 太宗用耶律楚材言,立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为金元文化出版中心。杭州 元官府也喜欢将官书送往杭州印造,如把新修《宋史》净稿,用飞马报送杭州,精选高手依式镂版,印造100部。杭州西湖书院原为宋代国子监,旧藏书版20余万,至正二十一年到至正二十二年(1361-1362年)用书手刊工92人,修理书版重刊欠缺版7000余块。建宁 建安、建阳书坊出书较多。
吐鲁番 曾发现用6种文字印刷的经典。
大藏经有杭州路《普宁藏》,续完宋《碛砂藏》,补刊宋代福州两藏。元世祖派专使去高丽修补《高丽藏》。又有《蒙文大藏》、《藏文大藏》、河西字(西夏字)《西夏文大藏》。松江府僧录广福大师管主八印施汉本藏经50余,河西字藏本30余部。道士宋德芳与门徒秦志安用500多名工人,在平阳玄都观于1244年刻《玄都宝藏》7800余卷。刊印蒙古文译本《孝经》《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并大量印造盐茶引、纸币等印刷品。
**| 明代印刷(1368-1644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下令免除书籍税,使刻书业蓬勃发展。明嘉靖以后,司礼监经厂有1200多人从事出版印刷。官、私刻书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超越宋、元两代。当时两京十三省无不刻书,重点有南京、北京、杭州、湖州、苏州、徽州和建宁。
南京 明初南京国子监接收了元代杭州西湖书院所藏南宋国子监旧版百余种,又取地方所刻书版及监中新刻,共约300种。南京各部院衙门、应天府也各刻书,书坊多至百余家。
北京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出版行业归太监司礼监经厂库掌握,先后刻有经书约200种,称“经厂本”。北京国子监所刻,多据南监为底本,约90种,重要者有《二十一史》等。礼部每3年刊行《登科录》与《会试录》,兵部刊历科《武举录》,都察院也刊书,钦天监每岁奏准印造《大统历日》,颁行国内外。
杭州 杭州布政司、按察司、杭州府刻书不少,书坊亦多。永乐末年曾刻印佛藏《武林藏》一部。
湖州 以套印驰名,凌、闵两家共刻144种。苏州 该地多文人,藏书、刻书之风最盛。在万历(1573-1620年)以前刻书177种,为全国各府之冠。书坊亦不少。常熟县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先后刊书版逾10万块,约600种。
徽州 自宋以来即为纸墨产地。明代私家及书坊刻书不少。建宁 宋元时书坊多在建安县,明代多在建阳麻沙、崇化两处,书坊百余家,出书总数为全国之首。崇化有书市,每月以一、六日为集,客商贩者如织,为各省所无。
明代有藩王府刻书,可考者有39府,共刻400种,刻印装裱精良,称“藩府本”。以南昌宁王府与其子孙弋阳王府为最多,蜀藩次之。太监也有自己出资刻书的,为历代所无。除翻刻古书外,又大量出版本朝人著作。明代初期有所谓“制书”(或称“颁降书”),以太祖自己编写的最多,最重要者有《大诰》三编。适应科举需要,又大量出版八股文章,永乐帝重视地方志,两次颁降修志凡例。明代地方志约有1500种,现只存一半。明代人凡中一榜或戴过纱帽的必有一部刻稿,诗文别集约6000种。通俗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人们所喜爱,一再刊版。《琵琶记》有70余种版本。明代科技书、医药书出版亦多,又介绍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熊三拔《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南京有《洪武南藏》《永乐南藏》及其补雕本,北京有《永乐北藏》与西藏文的《番藏》,杭州径山有线装本《嘉兴藏》,又有《正统道藏》。北京南堂出版了天主教会书。
**| 清代印刷(1644-1911年)**努尔哈赤已知用印刷来为政治服务,今存其《檄明万历皇帝文》。进关后刊行汉文与满文书籍,称“内府本”,式样仿明经厂本。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始设立修书处于武英殿左右廊房,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乾隆间刻《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于是武英殿之名益著,称“武英殿版”,简称“殿版”,康熙、乾隆两代所刻最精,殿版用开化纸,纸墨精良,为清代印本之冠。殿本约有382种,嘉道以后衰落。北京国子监只作为武英殿与明代北监旧版藏版之所,道光十四年(1834年)存贮版刻64种,近15万块。
清代地方官署刻书不及宋、明两代。太平天国后,统治者提出“维世道,正人心”的口号,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藩首创金陵书局于南京。此后仿效者十余省,各于省会设立官书局,著名的有浙江官书局、武昌崇文书局、广州广雅书局。各局所刻共约千种,称“局刻本”。为普及起见,“价均从廉”,故之末质量均差。因时代较近,浙江局、广雅局版片至今各存十五六万块。清代南京、杭州的书坊已衰落,主要集中于北京,有字号可考者百余家,多在宣武门外琉璃厂一带。苏州书坊约有50家,次为广州及佛山。
清代除翻刻古书外,大量刊印清人诗文集。俗文学弹词、宝卷、鼓词、子弟书、民歌等小册子,多至数万种。清代地方志约存7000种,以康熙、乾隆志最多。丛书近3000种(包括子目约7万种),多为江浙人所编,内有不少地方丛书。满文书多刻于内府及北京书坊,现存180种。佛藏有汉文《龙藏》,梨木双面版79036块,为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大藏》经版。此外,还有晚清由金陵刻经处和各地寺庙刊刻的未完成的缩本《大藏经》经论多种。乾隆帝晚年很得意地完成了《国语译大藏经》(即《满文大藏经》)的刊印。西藏文的大藏经雕印,有元代皇庆(1312-1313年)的奈塘古版,明代的永乐版、万历版、塔尔寺版、昌都版、理塘版,清代的北京版、卓尼版、德格版、奈塘新版,1933年的拉萨版。其中以德格版为最佳。
| 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
至正元年(1341年)中兴路(今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注释的《金刚经》,用朱、墨两色套印。饾版彩印,在印刷史上又是一大飞跃,在17世纪初年已很成功。最突出的代表作品有江宁人吴发祥刻的《萝轩变古笺谱》,山水花草动物图,用饾版、拱花法套印。《萝轩变古笺谱》印于天启六年(1626年),比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1627年)只早1年,比《十竹斋笺谱》早19年。乾隆时苏州教徒丁亮先、丁应宗用饾版印刷了许多花鸟画,雕刻精美,并采用拱花技术,色彩绚丽,亦是套色印刷中的精品。| 编辑节选自《中国三十大发明》,华觉明 冯立昇 主编,张秀民 韩琦 作。本文谢绝转载。文章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中国发明 | 印刷术 Vol.1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流行
中国发明 | 印刷术 Vol.2 雕版鼎盛时期(宋代,960-12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