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发生,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众多的消化道疾病中,食管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然而,通过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可以有效地降低食管癌的危害,帮助患者以及身边的家人重拾生活的精彩。
陈小兵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消化内科二病区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协2017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教育部学位论文及优秀论文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CACA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CACA整合肿瘤肾脏病学专委会、肿瘤运动康复专委会、感染性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CACA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担任国家“十四五”重点图书《整合肿瘤学》临床卷《腹部盆腔肿瘤分册》主编,担任胃癌、胰腺癌、胆道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康复等15部国家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编委。主编的《面对癌症:不恐慌不盲从》获科技部2020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食管癌的预防:从生活细节开始
河南省肿瘤医院的陈小兵教授是食管癌领域的知名专家,他指出,预防食管癌,首先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食管癌的关键,我们应该尽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的腌制、烟熏、烧烤等食品。此外,戒烟限酒也是预防食管癌的重要措施。烟草和酒精都是致癌物质,长期吸烟和饮酒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同时,还应该注意饮用水的安全,避免饮用被污染或含有亚硝酸盐的水。
陈教授指出,对于有家族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是预防食管癌的重要手段。
食管癌的早期发现:重视身体信号
及早发现食管癌,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因此,应该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一般来说,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胸痛、咳嗽、体重下降等。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除了身体信号外,还应该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和遗传因素,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是必要的。陈教授进一步指出:建议对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
食管癌的治疗:综合治疗提高生存率
及早治疗是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目前,食管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镜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对于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中晚期患者,放疗和化疗可以缩小肿瘤、缓解症状、提高生存率。同时,内镜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食管癌。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①长期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为高发地区);
②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疾病史;
③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④有吸烟、饮酒、热烫饮食等生活和饮食习惯的食管癌高风险人群,进行必要的上消化道早期筛查。
科学管理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化疗是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化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化疗的效果,还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因此,科学管理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非常重要。
在过去,医生通常会使用短效的G-CSF药物来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这种药物需要在化疗后频繁注射,而且半衰期较短,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研发出了长效G-CSF药物。这种药物只需要在化疗后的24-48小时内注射一次,就可以持续发挥作用,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
陈教授进一步指出,相比短效G-CSF,长效G-CSF具有多种优势,临床中可根据具体用药方案以及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风险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G-CSF预防性治疗。如果患者的化疗方案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较高,医生会建议进行一级预防,即在下个疗程开始前使用长效G-CSF药物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如果患者的风险较低,但上个疗程出现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医生会建议进行二级预防,即在下个疗程开始后的24-48小时内使用长效G-CSF药物。
虽然长效G-CSF药物的价格比短效的G-CSF药物高一些,但由于其使用方便、疗效更好、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食管癌等肿瘤的化疗中。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长效G-CSF药物的可及性也越来越好。
陈小兵教授长期从事食管癌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他呼吁,预防食管癌需要从生活细节做起,及早发现需要重视身体信号和家族病史等高危因素,及早治疗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科学管理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助力食管癌患者更好地完成化疗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重拾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