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边缘光滑的汤匙、铜钱或硬币、牛角、梳子等物施术于皮肤和病变部位,把阻滞在人体内的病理代谢产物通过汗腺排泄出来,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及促进机体康复的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是我们的先祖在长期与病魔抗争过程中逐渐摸索总结的一种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是古老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
痧是什么?
所谓“痧”是中医学以症状表现而起的一个术语,是指使用工具在皮肤上刮拭后皮肤很快会出现一条条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痧痕”;“青紫痧筋”;“累累细沙粒(出血点)”,并且存留时间较长的表现。也叫“痧病”;“吊脚痧”;“痧胀病”;“痧气病”;“干霍乱”;“绞肠痧”等。痧症之名早先称之为“挑草子”,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中对痧证有明确的描述:“……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这一说法在明代医书中多有沿用,只将“沙”字变为了“痧”。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刮痧的目的,在《痧胀玉衡》说得也很清楚,这就是“肌肤痧,用油盐刮之,则痧毒不内攻,血肉痧有青紫筋(主要指肘弯、膝弯部的青紫筋,也叫痧筋),刺之则痧毒有所泄。”也就是说,通过刮痧是为了排泄体内的痧毒或说是毒素,使痧毒能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
刮痧防治疾病的机理
皮部是皮肤按经络系统的分区,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区,它和经络不同之处在于经脉是呈“线”状分布,络脉是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是以“面”划分的。这就决定了在皮部进行刮痧时接触皮肤的面积比较大接受刺激也就相应要大,刮痧施治的穴位不止一、两个,有时甚至几十个穴位,如在背部进行刮痧,即使穴位变动也不离其中,这是为刮痧治病能够收到较好效果打好了基础。利用器具在某部位刮拭其皮肤后,通过良性刺激使刮拭处皮下产生充血在吸收时的自体溶血反应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又通过经络体系的传导是刮拭信息传递输入到有关脏腑,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相关脏腑的调整作用。
西医研究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祛除邪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对于肌肉酸痛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理经气、解除疲劳,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痧工具
刮痧使用的工具十分简单、方便,只需选用边缘光滑的瓷碗、瓷调羹、木梳背、泗滨砭石、小蚌壳、玉石片、硬币、檀香木板、沉香木板、小水牛角板、搪瓷杯盖、铜钱、银圆、银币等等即可。在这些工具中由于泗滨砭石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促进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天然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为首选。另外,还有水、油、润肤剂、橄榄油、麻油、茶油、凡士林、酒及专用刮痧乳、刮痧油等刮痧介质辅助材料。
正确的刮痧方法
刮痧时患者应取舒适体位并充分暴露需施治部位,用温水将施术部位洗净擦干。依身体状况而定,先刮后颈部,次刮背部,再刮胸部,末刮四肢,基本刮痧方向依经络循行(阴升阳降)为一般的原则,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介质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
后颈与背部刮痧:
1、刮背颈椎:自颈椎刮起,经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两段刮完。
2、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后右。
3、刮膀胱经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脉左、右各一寸五分处。
4、以督脉为中心,由里向外斜刮,从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约刮五至七条斜线,间距以肋骨为准。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前胸部刮痧:
1、先刮任脉:自天突穴刮至小腹,由上而下可分三段,第一段为胸骨体,第二段为心窝至肚脐,第三段为肚脐至曲骨,一段一段地刮,切勿一次刮到底,惟肚脐处可轻刮。
2、以任脉为中心,上自天突穴起,向左,向右两侧做斜线之刮痧,约三至五条,其中乳房不刮。
四肢的刮痧:
1、上肢外侧:由指尖向肘及肩膀方向进行。
2、上肢内侧:由肩向肘关节、指尖方向刮。
3、下肢外侧及后侧:由大腿向膝、向脚刮。
4、下肢内侧:由内踝尖向膝,向上刮。
刮痧板应垂直与皮肤成九十度角,保持同一刮拭角度不变换。刮拭力量要均匀,不可过速、过重、过快,以免患者畏惧不安与疼痛,影响刮痧之效果。刮痧应做单方向用力,刮板回程不刮。
刮痧后颜色观察
多数情况下刮痧后会在施术部位留下不同程度的深浅不一的颜色,这就是出痧。一般而言其颜色的出现及消退大致可以与拔火罐后出现的罐斑及罐斑消退的时间所表示的一样,即主要与患者的个体体质差异、病情、刮痧的部位等因素有关。其规律大致为:刮痧后局部肤色没有任何变化说明体质正常;如果刮痧后皮肤出现呈紫红或黑红则说明患者是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若颜色为深红、紫黑并触之微痛,兼见患者身体发热者表明其体内有热毒证;如颜色是淡紫发青伴有斑块者为外感风寒;如颜色呈散开紫斑,深浅不一者为气滞血瘀的表现。颜色数日不退常表示病程久、病情重;颜色立即消失者外邪较轻;某些局部穴位处颜色较深说明相对应的脏腑异常;开始颜色较深,几次后颜色变淡乃邪气消失的佳兆。
刮痧时注意事项及禁忌
刮痧虽然简单方便但也不能太随便,要在中医理论和经络知识指导下,要了解病情,辨证施治,审病求因,根据患者虚实、寒热、表里、阴阳来确定刮拭的部位及手法才能确保疗效。一般来讲头面部皮肤十分薄,而且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因此用力宜轻柔缓和,以免损伤头面部皮肤而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小儿囟门未合者禁刮。胸部为心、肺之所在切忌用力过重、过猛,用力过重会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和损害,对于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宜采用。腹部刮痧用力要均衡柔和,过重会让患者感觉不适。孕妇腹、腰、骶部禁刮,妇女乳头禁刮。皮肤有溃烂、损伤、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都不宜用刮痧。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状态下也不宜刮痧。出凝血功能异常者要谨慎刮试。
刮痧板在使用前一定要常规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至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出痧后1至2天,可能伴有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不要吹冷风,可洗热水澡,或者边洗边刮也无妨。刮痧后喝一杯热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清肠排毒。保健刮痧不必抹油、不必刮出痧来,从头到脚每个部位、每条经脉,都按顺序柔和地刮拭数次,每天3至10分钟,就自然地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了。
刮痧适合病症
内科系统: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一些疑难杂症。
外科系统: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儿科系统: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
五官科系统: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妇科系统: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还有像亚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保健方面。
2023年12月6日星期三
特别声明:
一、中医学认为个体有差异,四时有区别。上述所提供内容如有需求请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以上内容刊发于《健康向导》2017年23卷3期 50-51页 ,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所有!
三、未经授权,请勿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