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巍颀
编者按
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龙头上海、水韵江苏、诗画浙江、美好安徽,这里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5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科技自立自强上锻长板、补短板,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今年,由中国科协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科创中国”迎来了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借此岁末,长三角科技报联盟携手策划推出“科创中国·长三角在行动”新闻联合报道,讲述我们身边的科创故事,生动展示长三角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创新平台、着力跨区协同、共享资源成果的精彩实践。
科创载体焕新升级、科创政策作用发挥、科创资本赋能加速、科创场景活动落地、科创人才体系完善、科创服务能力提升……11月23日,上海市长宁区举行“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推进大会。
会上,《长宁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六大专项行动为“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明确了未来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力争在2025年,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让“上海硅巷”创新动能更强劲、服务管理更细化、创新人才更集聚、影响辐射更深远。
上海硅巷是什么?走在武夷路、定西路、愚园路这些独具长宁特色的梧桐街区,洋房林立、烟火气弥漫,街区的历史风韵展露无遗。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在这片纵横交错的弄堂背后,还藏着不少“硬核”科创企业,这些冉冉崛起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正蓄势待发。于是,一站式新型“双创”街区——“上海硅巷”应运而生。这是上海市长宁区在打造新时代的科创街区,促进产城融合过程中摸索出的一条新路子。
上海市科协于2022年7月正式发布《关于探索“科创街区”试点建设工作的函》。长宁区科委科协联合愚园路周边街道、科技企业与院所,共同规划策划了“上海硅巷——长宁创新城区”方案,以深化“科创中国”试点为契机,高标准打造“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硅酸盐所、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的引领效应,着力推动科技回归都市、街区创新转型。
“科创中国”催生“变量”
“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推动科技资源聚合优化、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一项重要品牌行动。2020年底,上海市科协启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区域试点培育研究”课题,长宁区以“新微模式”为特色,成为上海市五个试点培育计划之一,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长宁以微电子产业成果孵化为“范例”,建设从上海微系统所技术研发、到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中试转化,再到新微集团投融资与产业化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在“上海硅巷”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孵化培育”新模式,目前已培育了科技型企业上百家,其中沪硅产业等已成功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
在日前举办的“科技硅巷 智见未来”主题活动上,又有多家科技主体与“上海硅巷”签约,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为长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包括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合肥市瑶海区长三角科技战略研究院、南京玄武硅巷等都与“上海硅巷”现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旨在通过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创园区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动合作,赋能硅巷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打造产城融合新范式,共同构建长宁创新生态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今,在“上海硅巷”1.48平方公里区域内,已集聚了新微智谷、华为联通创新示范中心等10多家创新载体以及500多家科技企业。
| 西井科技研发的无人驾驶卡车曾出演《流浪地球2》(资料图片)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一辆充满科技感的无人驾驶卡车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也让西井科技走入了大众视野。这个低调且有内涵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早在2016年,就悄然入驻在了“上海硅巷”的田字格内。
以研究硅族材料、硅基元器件为对象的我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犹如两枚“定海神针”,深深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上,为长宁建设科创城区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西井科技首席运营官章嵘认为,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单靠个体的创新是举步维艰的,而“上海硅巷”恰好成为一个载体,以深化“科创中国”试点为契机,让整个生态里面的科创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动起来,形成协同互补,才能为创新不断注入活力和生机。
“三生融合”激活“存量”
长宁区“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呈现“田字格”状,东至江苏路、北至长宁路、西至芙蓉江路、南至虹桥路、中间以定西路和延安西路为十字支撑。周边有上海交大、华师大、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外经贸大学、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还有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
由于这些大学大院大所的存在,其周边由定西路贯穿的愚园路、武夷路、新华路一带,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的科技企业集聚。如黑湖科技进驻武夷路时,还带上一个咖啡店。刘海粟美术馆、Fiu Gallery飞呦画廊以及武夷∣MIX320的网红店集群和菜场……这些都对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创新人群有强大的“粘性”,在辖区内掀起了一股“青春风暴”。
“上海硅巷”区域内,“艺术愚园”这个品牌的经过多年持续的打造,已经让愚园路成为了长宁一块响亮的品牌。位于武夷路的WYSH翡悦里,也将于今年年底竣工运营。它提出的无界社区理念,将让项目入口融入街区,从而产生更多公共空间,打破传统办公和商业布局,形成城市漫步路线,使其成为一个多元复合的公共开敞式文化商业街区。
据悉,长宁还将继续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以“艺术愚园”“静雅武夷”为主题打造“上海硅巷”活力街区,汇聚近20家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休闲场所和60余家咖啡馆,优化宜居、宜商、宜游功能,塑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环境,让更多企业和人才乐于入驻。
上海社会科学院区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勋表示,“都市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释放着高能量的磁场效应,去吸引年轻、高端的人才集聚于此。只有一流的人才聚集才能产出好的科技成果,才会有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年轻的科研人员和科技创新者在这里观点碰撞、脑力激荡,形成众创氛围。长宁“上海硅巷”这块试验田,正在着力打造年轻人喜欢的众创空间,探索人才凝聚的创新之路,通过科创街区吸引人才,人才集聚后再给街区带来活力,相互成就。
多元服务创造“增量”
城市更新不是“宏大叙事”,它需要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产业,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创造体验式、复合型业态,完善街区功能,激发企业活力,促进创新发展,营造工业、居住、休闲一体化生态。
仿生可动双目摄像机、可持续创意展、量子咖啡……经过全新打造,位于定西路1300号社区学院的“硅巷No.1”也于不久前正式亮相。这幢两层的小楼里既能坐下来喝杯咖啡,也能偶遇科技大咖,还能体验最新的科研产品。
“硅巷No.1”不仅给予了科技成果展示的空间,还赋予了科技产品直接面向市场和用户的机会。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与中心市场高级总监陈俊表示,“科技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需要和市场进行对话,了解用户心理。在‘硅巷’里,不仅仅有高科技产业研发人员,更能直接接触到市场客户,更容易产生贴近市场的思维,对产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在“上海硅巷”内,长宁统筹运用各类资源和力量,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人才共同成长,挚享科技、德必集团、威士顿等先后上市;扩大“朋友圈”,用好“虹桥智谷”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全国“四好”商会华阳商会等平台载体,创造合作机遇,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
此外,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还为企业度身定制服务、搭建人才展示平台,氪信科技CEO朱明杰获评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华阳路街道先后举办“硅巷早餐会”“芯镜·硅来”“科技武夷·点亮生活”、金融助企、投资路演、专场招聘等活动,打造企业交流服务平台,打响“上海硅巷”品牌。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成果转化处金圣峣看来,这些新标签将助力“上海硅巷”成为上海科创的新名片,也势必为“上海硅巷”营造出开放、宽松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让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生态。
华阳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于朋表示:“未来,我们将逐步推进城市更新,通过多元服务,继续释放产业空间、白领的工作空间以及居民的生活空间,同时抓住中国科学院双所的优质科研资源,强化科创生态建设,发挥长宁数字经济产业优势。聚焦企业和人才需求,优化企业服务与人才引进,着力打造街区科创企业集聚优势。”
“上海硅巷”的科技细胞正在大量激活,长宁也将继续紧抓“上海硅巷”和“科创中国”两大战略机遇,坚持改革创新,探索产城融合,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