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嘟嘟妈,我这次生病很伤心!”
“我知道痛风很痛,怎么还伤心了呢?难道是卧床这些天,我照顾不周吗?”
“不是的。你照顾得很周到、很好,让我伤心的是嘟嘟。”
“嘟嘟怎么让你伤心了?”
“我生病卧床前后近一周时间,可是嘟嘟竟然像没事人一样,别说伺候吃饭喝水,就是连最起码的问候都没有。想想平时我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再对比一下我卧病在床他却不闻不问,联想一下如果哪天我要是老了动不了了,又会怎样?”
“我这几天忙来忙去,真没注意这件事情。”
“我们一定要想个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原因分析】
父亲生病在床多日孩子却不闻不问,这种缺乏最起码同情心、没有责任感、缺少基本担当的冷漠行为,的确让父亲伤心。但是如果我们把板子全部打在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也显得有些不公。因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成人有极大关系:
一是培养计划不周。现实中,不少家长对于希望孩子将来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是非常明确。目标不明确,自然步骤也会较随意。甚至有的家长培养目标会经常改变,几年一变、一年一变、一年几变的现象都有发生。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家长往往会忽略掉同情心、责任心、担当精神等方面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可以说根本在培养计划中就没有这一项。这是导致像嘟嘟爸爸“伤心”事件的主要原因。
二是平时要求不到。有的家长说我在培养计划中是有这方面计划的,但是为什么效果也是不佳呢?反思我们对孩子的日常管理,更多时候是努力做好衣食住行等保姆式的服务保障工作,让孩子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宝宝模式。即使有时候孩子想要独立完成某些在该年龄能够胜任的家务琐事的时候,家长也是担心这担心那不肯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更别说要求他们能够为家庭担当些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与己无关的思维模式。
三是榜样力量不够。现代家庭大多是父母带着一两个孩子居住,尤其是在城市中更是少有三代同堂者。这就造成了孩子根本看不到父母是如何照顾上一辈、怎样尽孝心的情景,自然也就没有机会模仿和学习。同时,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的“宝宝保护模式”,让孩子觉得大人对自己的关心照顾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没有必要对大人关心照顾或者大人不需要关心照顾。这就成为了导致嘟嘟爸爸伤心事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建议】
相信出现嘟嘟在爸爸病中非常冷漠的情景,是每一个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孩子的培养教育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相应努力。
一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一旦发现孩子有类似于“嘟嘟”那种冷漠行为的迹象,家长就要立即反思自己是否把道德品质培养列入了孩子培养计划之中。做事先做人,如果在道德品质上有了瑕疵,其他方面即使再优秀,也终究是一种缺憾。因此,不失时机的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计划进行恰当调整显得尤为重要。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如何着色关键还在家长,一份恰当的培养计划会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是平时注意一言一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许多言行都带着家长言行的深刻烙印。因此,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样板,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变为性格。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家长自己就应该努力去做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孩子爱学习,你自己就先多学习;你希望孩子有孝心,你自己就多去看望父母、孝顺父母;你希望孩子温文尔雅,你绝对不能暴跳如雷……
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际动手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爱心、耐心和同情心。家长们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到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之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实际动手能力。也可以在节假日带领孩子走上街头或者走进敬老院,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献爱心的公益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涵养爱心、启发同情心。当然在过程中,家长的讲解示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了活动背后的实际意义,我们的努力才有价值。
【经验总结】
1.对孩子的指责毫无意义。发现孩子出现“冷漠”情形,要及时反思自身,切勿当面指责激化矛盾。
2.社会实践不要流于形式。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同情心,如果没有弄清目的意义极易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