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历尽千帆,初心不改

广东科技报

历尽千帆,初心不改 ——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

“我出生在山西平遥古城,17岁背起行囊坐着绿皮火车离开家乡去西安学医,一晃快40个年头了。细细数来,自离乡后只有一次如愿回到家乡过年,但转念再一想这也已经是32年前的事情了。”这是侯金林所写随笔《我的四十年乡愁》中的一段话。

这些年,侯金林出色地完成了包括非典、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登革热等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任务。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他放下了对故土四十年的乡愁,义无反顾地投入为之奋斗一生的传染病医生工作岗位。这一次,他依旧不辱使命。

忆当年,披荆斩棘

2003年“非典”肆虐,侯金林仍记忆犹新,“那一年,广州非典疫情暴发,我取消了节前休假,节后临时接到了紧急通知赶往首都,向总后勤部、卫生部领导报告有关广东地区不明原因非典的情况。”

他回忆着,当时北京三〇二医院最先遭遇冲击,十几位医务人员和一位年近七旬的副院长均已感染。在他报告广州专家组认为病因最大可能是病毒感染时,在座的领导非常惊讶,因为他们得到的消息一直认为可能是衣原体感染。

侯金林回到广东后,带领着科室医护人员奔走在“抗非”救人的第一线。有一次,他在抢救了重症SARS患者后,突然感到咳嗽加重,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打电话告诉当时一齐参与抢救的同僚,让他们赶紧用药,提前预防。对于他来说,关心战友的安危胜过关心自己。

为全力救治SARS患者,同时避免与他人产生感染,侯金林和医护人员一道,曾连续三个多月吃住在隔离区。当年,他所在的医疗团队创造了广东省和全军综合医院单个科室收治“非典”患者最多、治愈率最高、死亡率低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率的成绩,他荣立了一等功。

惜今朝,义无反顾

17年后,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湖北武汉拉开序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快速蔓延,57岁的侯金林义无反顾,再一次投入抗击疫情的工作岗位中。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临时取消踏上回老家过年的路,家里人似乎早已习惯,从未埋怨过一句,这也更让我从心底感到深深的愧疚。”侯金林说道。2月10日,他加入广东省医疗队,三日后冒着风雪启程,支援湖北省荆州洪湖。

在抗疫的日子里,侯金林先后走访了洪湖市内6家医院,调研重症病人治疗状况,提出了“五色病区分区”管理方法。“红区主要收治为危重型、重症患者;橙色区域主要收治普通型患者,是重症危重症的预警区;黄区主要收治轻型和普通型;蓝区收治疑似病人;绿区收治出院患者康复区。”他耐心讲解道。

除了身体力行,侯金林还致力于科研攻关,为了更好地识别危重指标,他联手汉口医院,开展回顾性研究,发现年龄和C反应蛋白(CRP)及其它因素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研究成果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辨别确诊和疑似病人的病情,提前介入采取干预措施,最终减少疾病进展和降低死亡率。

率当先,潜心科研

在感染病领域传染病防控、慢乙肝优化治疗临床和科研方面,侯金林有着较深的造诣,他还勇于创新,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

侯金林率先在国内发现独特的乙肝病毒基因重组体和突变株及耐药进化规律,拟定了“三个时间点”和“四化”的“慢性乙肝抗病毒个体化治疗路线图”,并通过一系列创新性临床研究,用适合中国的方案、技术改变了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现状和格局,治疗5年耐药发生率从42.5%降低至3.3%。

他还首次提出并制定了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流程,形成国内首个专家共识,可使60%-80%慢乙肝患者免于肝活检,验证了结构学定量创新肝活检诊断的新技术策略。“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推广应用,超过26.17万例乙肝患者受益,5年间共避免产生约10万例耐药患者,减少因乙肝耐药带来的沉重负担。”侯金林如是说。

守初心,投身公益

2015年初,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乙肝母婴零传播”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公益项目,构建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乙肝母婴传播全程防控跨学科跨社区临床管理体系。为了调整防治方案,他因地制宜,曾前往西藏岗巴、青海玉树、新疆喀什等地开展实地考察,了解这些偏远地区的情况。

“截至去年年底,已实现覆盖31个省市区的132家项目医院,注册医生达1660名,入组乙肝孕妇30700多例,阻断成功率达99%以上。”侯金林表示,通过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医师培训、患者随访管理等方法,制定、推广和落实临床管理流程,规范项目运行等措施,实现了“百、千、万”既定目标。

多年来,侯金林坚守着医者初心,致力公益项目。他组建了“心肝情缘”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义诊、赠药、免费体检等服务超过3次,惠及民众达1万人次。他还多次带领团队前往江西赣州、山西平遥启动慢性疾病防治基层筛查项目,探索可推广的慢性肝病的社区筛查、早防早治和随访管理的慢病防控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