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普及率在飞速提高,网民规模也不断扩大,游戏也成为许多人日常休闲的“必备品”。尤其对于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吸引力更大,他们甘愿牺牲部分睡眠时间、冒着被惩罚的危险“再打一局”“再来一回合”。在游戏上投入大量的时间,沉迷游戏。
从专业上讲,所有成瘾行为都是成瘾性疾病,又分为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物质成瘾包括俗称的毒瘾、处方药成瘾、酒瘾、烟草成瘾等;非物质成瘾又称之为行为成瘾,包括赌博成瘾、游戏成瘾、恋物成瘾等。按照标准,游戏成瘾应归入行为成瘾范畴。
如果只是单纯地玩玩游戏不构成成瘾,符合诊断标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离不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网络游戏成瘾不可以随便下结论,想要确诊这一病症,相关行为需要持续至少12个月。游戏成瘾的严重性足以影响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方面。
那么上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游戏或网络成瘾和一些精神类的疾病一样,都是大脑负责奖赏机制的脑区出了问题。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大脑对奖励的敏感性增高,而对惩罚的敏感性降低,导致他们为了获得即时奖励而忽视长期的严重负面结果。
人体内的多巴胺是我们兴奋和欢愉的情绪源泉,而多巴胺的分泌有自己的一套精密设计过的原则,这套原则对我们起着正向诱导作用,促使我们去学习、去进步、去适应环境。这些行为称为强化学习及大脑奖赏机制,是人类学习和适应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而在我们的大脑里,存在着一种机制,主要负责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分泌越多,大脑越兴奋。因此,当我们以打游戏、酗酒以及赌博等方式产生多巴胺使大脑兴奋时,便很难再愿意忍受由正常途径产生多巴胺,这时我们的大脑就可以说是成瘾了。
沉迷游戏的危害不在于“游戏”,而来自于“沉迷”,这对于青少年和成人带来的身心危害都是不可小视的。症状严重者会导致身体健康严重受损、自残、自杀;症状较轻者走向暴力化、失能化,不能应对现实世界,从而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即便游戏成瘾没有导致明显的疾病症状,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影响。
总之,对于游戏成瘾,并非仅凭医学一种方式就能治愈,需要通过心理、教育、亲情和行为方式等多方探索,进而矫正游戏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