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技前沿丨新一代人工光感受器有望修复失明患者视觉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科学技术协会

复旦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合作,针对如何有效重建失明患者的视觉功能这一重大难题开展研究,成功利用氧化钛纳米线阵列人工光感受器在失明小鼠和非人灵长类模型上实现视觉功能修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团队将研发的人工光感受器植入盲小鼠眼底后,小鼠能准确识别低光强发光物体的位置。视动反应测试结果显示,植入人工光感受器后,盲小鼠的空间分辨率接近正常小鼠水平。

此后,研究团队在猕猴眼内实施人工光感受器的植入手术,植入54周内,人工光感受器能保持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人工视网膜植入区域的光点刺激能成功诱发猕猴视觉诱导的眼跳行为。

“这种贴合人工光感受器的离体盲小鼠视网膜具有77.5微米的空间分辨率和3.92赫兹的时间分辨率。”论文通讯作者、复旦大学研究员张嘉漪表示,“这证明该人工光感受器有望用于恢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视觉功能。上述实验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姜春晖指出,这对临床上的一大类疾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因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光感受器退行性疾病伴随光感受器不可逆的死亡而最终完全失明的患者,有望在将来受益于“纳米人工光感受器”。

据悉,基于上述成果的临床试验正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稳步推进。

评论
叶尔波里·克得尔别克
进士级
已阅
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