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科普绩效自评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官方账号
收藏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国家海洋博物馆2019年5月开放,馆内教育中心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三间教学设施完备的科普教室、两个多功能区、化石修复室及海洋生物实验室,可开展各类博物馆特色课程及活动。科普活动开展方面,今年以来,海博馆全年开放天数约300天,预计接待观众300万人次。截止至11月30日,海博馆共开展了591场线下科普活动。共吸引了将近七千名观众参与到科普活动中。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2020年9月,我馆同来自全国各地79所大中小学签署馆校共建协议,成立共建联盟,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截止今年,馆校共建联盟共有90余家学校。我馆通过来馆参观、线上科普两种模式服务馆校,先后为天津市第一中学、红桥实验小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在校师生提供包括讲座、科普课程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除了平时的科普活动外,我馆还针对主题日开展活动。6.8海洋日期间,海博馆开展了“深海发现之旅”主题活动。活动期间举办了院士课堂、深海沙龙等学术活动,同时还举办《深海发现之旅》展览。全国科普日期间,我馆与生态环境局联合开展了“津沽之滨,因你而美”主题科普,通过《海水的“多巴胺”色》、《鲸遇》主题课程号召孩子们从自身做起,保护海洋爱护环境。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了海博讲堂活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活动均为天津市天津市重点活动。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我馆目前建立了新媒体矩阵,包括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关注量达200万。每周定时更新新媒体账号,发布馆内科普活动信息,开展线上活动,包括科研海洋梦、线上课堂、海博听海电台、海博文论、Deep See以及讲解员带你看海博等栏目,深受观众好评,总计阅读量达315万。此外,海博馆还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对线下的科普课堂和研学活动进行宣传、跟踪报道,扩大了海博馆科普活动的宣传力。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我馆志愿服务主要分为志愿者讲解和志愿者课堂两方面,志愿者讲解分别设计了“古海浮沉”、“探索洋流”、“奇趣海洋世界”、“走进非洲”等主题,针对不同的展厅特色讲解,全年度开展讲解场次达百余场;志愿者课堂设计课程《地球的邻居太阳系》、《地球的卫星》、《寻找恐龙计划》、《扬帆起航》等研学课程,深受小朋友欢迎。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我馆现具有一只专业的科普教育团队,共计142人,其中兼职科普人员包括志愿者101人。经费方面本年度自筹经费68万元,其中用于活动支出50万元,展馆基建支出18万元。

二、特色工作

2023年6月9日,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滨海新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海发现之旅”主题活动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启动。目前,已形成“深海发现之旅”科普品牌,获评2023年天津市全域科普“四全”品牌,“全民参与共享类”品牌活动。该活动,融通联动深海大洋企事业单位推动“全领域科普”,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优势、创新宣传教育形式载体,为深海大洋科普走深走实开启新篇章。

此次活动推出“深海发现之旅”主题展览,展出深海事业发展的照片、科考船模型、深海矿石等30余件展品。后续拟整合协会成员单位丰富的深海样品资源和丰硕的科学考察成果,共同规划国家海洋博物馆深海展览馆,集中反映近年来我国深海大洋事业的卓越进步;组织内陆省份师生参加系列科普活动、开放科考船参观体验,通过扶贫扶志扶智,培育内陆省份海洋意识,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近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

三、问题不足

一是博物馆热与不文明参观行为之间的突出矛盾。博物馆持续升温,一方面,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文化知识,这是对博物馆本身的肯定和认同,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参观需求,也给博物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馆内“野导游”层出不穷,他们对展览错误的解读,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讲解,造成馆内参观混乱,影响了观众正常的参观体验。这给馆内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十分大的困扰。

二是馆内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馆外大量的参观、研学需求。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讲解和馆内研学活动也是很多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必选项,但是馆内现有的讲解能力无法满足目前观众的大需求。如何更大限度的满足观众需求,讲好博物馆故事是当前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难点。

四、工作建议

一是继续充实社教团队力量。社教活动兼具较高的科普性、话题性和知识性特点,面向的受众范围较大。社教活动的开发与组织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支持。为保障稳定、持续、规模化、品牌化的社教课程出品量,需要继续充实社教团队力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也要有相对应的专业人员的支撑。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与志愿者团队进行紧密合作,满足目前存在的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是探索引入社会机构合作。与专业的社教团队、主流博物馆以及其他主流媒体、商业品牌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倡导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社教活动开发模式,探索引入社会机构参与社教课程研发与组织。一方面可以借鉴社会机构在课程研发与组织方面的经验,锻炼我馆社教人员活动组织能力,为自营品牌化社教活动建设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我馆社教力量不足,减少因事务性工作而导致的人员力量投入,使专业社教人员能专注课程研发。

三是推进志愿服务功能有效发挥。社会志愿者是支持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弥补博物馆人员、经费不足的重要力量。我馆要继续推进志愿者社教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性社教活动,营造博物馆主导、大众参与共享的社教发展格局。

四是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教育部实行“双减”政策后,博物馆不仅成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实践基地和科普社教场所,其本身的教育职能也发展成为更突出的职能部分。馆校合作在此背景下变得尤为重要。转变馆校合作发展理念,在目前开展的以馆方力量为主导的博物馆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校园教师力量开展活动,有效节省馆方人力资源投入。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能让馆校合作更为长久,取得更明显的社会效益。

评论
科普62a1537e
学士级
好文。
2023-12-17
叶尔波里·克得尔别克
进士级
已阅
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