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工作情况
**(一)年度公众科普服务工作。2023年亳州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开放天数280天,年参观人数10500人。基地结合自身优势,**依托中国科协“翱翔之翼”科普项目——“气象万千,科普同行”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和亳州市人社部门就业见习基地项目,创新打造以“气象专家+专职见习岗+兼职志愿者”为主体的气象科普团队。亳州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2023年被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命名为“安全应急体验科普馆”称号,再获“国字”招牌。
**(二)年度科普助力“双减”工作。**依托讲座、实践、交流共鉴等方式培育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优秀人才效能,助力青少年课后“双减”服务工作。基地重视人才培养,联合教育部门和市科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课程进课堂”活动11次,选拔1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2023年安徽省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并荣获优秀奖;选拔组织6所学校17支队伍参加2023年“安徽省气象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校园赛)暨全国校园巅峰赛选拔赛”活动,共4支队伍获奖,其中涡阳四中获高中组一等奖,并代表安徽参加全国竞赛获“优秀奖”;推荐5名学生参加“安徽省气象科普小标兵”活动,1人获二等奖;推荐5个原创科普作品参加“安徽省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推荐2个微课作品参加“安徽省气象科普短视频观摩大赛”,均获得优秀奖。
**(三)开展大型专题科普活动。**基地以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专题活动为抓手,组织气象服务志愿者到大型广场、学校、社区、企业、农村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展台、展板、发放科普宣传单等形式开展大型科普宣传活动12次,活动参与公众人数约8000余人次,发放科普画报、科普手册、科普折页、科普小礼品等科普宣传材料2万余份。
**(四)开展公共科普服务情况。**为扩大科普宣传渠道,基地采用“互联网+科普”形式,举办线上科普直播讲座3次、培训总人数(含学生)达4000余人。同时创新建设科普馆3D网上展馆并开启VR模式,开展“云游科普馆”等系列活动,市民可以通过“亳州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在“云端”游览科普馆,同时公众号提供在线预约参观功能,公众可进行线上预约、线下参观。基地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重大气象灾害“一过程一策”具体要求,通过与亳州广播电视台、亳州晚报、谯城融媒体等主流媒体联合开展“重大天气过程+专家科普解读”形式,开展社会公众气象科普解读,其中“亳州将迎-16℃低温天气?”视频抖音浏览量实现120万的历史性突破,点赞人数近6000次。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基地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大型活动为媒介,通过中国科协“翱翔之翼”科普项目和安徽省科协科普馆提质项目带动,多形式,多渠道,多主体方式,开展“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系列活动13次,辐射公众约10000余人次,并进行全媒体报道,其中网页报道11篇,亳州晚报报道6篇,微博报道4篇,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共享。积极组织亳州市气象科技志愿者队开展“六进”活动,组织气象志愿者进广场、进社区、进企业活动12次;在春耕春播、小麦赤霉病防控、午收夏种期间和秋收秋种期间,组织“气象专家送科技下乡”活动5次,活动参与气象科技人员80余人次,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基地通过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已将科普公园管养、科普场馆运行维护、物业服务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共保障物业费、维护费、公园管养费用60万元;推动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政府财政每人每月保障经费2000元;获中国科协项目和安徽省科协资助经费16万元;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获中国气象学会奖补2800元;积极申报中国气象学会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升级改造项目经费30万元。基地现有科普专兼职人员106人,其中包括2名解说员、气象部门兼职科普人员28人、其他科普志愿者76人,建设1支科普志愿服务队(亳州市科技志愿服务队)。
二、特色工作
(一)社会化协同,打造“科普人才培育”阵地
基地广泛开展科普能力培训,依托高校、场馆等阵地强化科普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跨部门的科普专家团队,发挥内外人才优势,培育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人才队伍。依托中国科协项目,发挥科普基地资源优势和社会化协同作用,发掘市内三所高校及气象局的人才、资源、设施等优势,通过举办科普宣讲、科普竞赛、科普培训和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培训志愿者4000人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0场次,助力日常科普能力提升;
(二)数字化传播,打造“科普多元投入”阵地
前期科普教育基地受人员、经费不足等影响,在运维方面存在短板弱项。亳州市局积极与政府协调,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现已通过政府保障、项目资助、以奖代补、企业代维等多种方式维持科普基地正常运转。通过高标准建设科普基地网上展馆,实现了线上线下科普资源互补,丰富了气象科普数字化传播途径。通过举办大学生志愿者交流会议,邀请专家授课,培养了一批优秀大学生兼职科普讲解员。积极申报市就业见习基地,落实4名见习岗人员经费,目前已有4人次毕业未就业大学生通过见习岗开展科普专职工作,解决了科普队伍人员不足问题。随着内外堵点相继疏通,市科普教育基地由限时开放改为全年开放,参观预约量和群众满意度均显著提升。
(三)规范化建设**,**打造“科普资源供给”阵地
完善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积极开展全域科普行动。依托政府支持,高标准规范化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目前亳州市县局已实现“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覆盖。基地重点打造科普资源主阵地,持续推进科普公园、科技馆、防灾减灾中心三位一体发展,目前已融合气象、应急、消防、人防(地震)、科技等科普资源,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安全应急体验科普馆”“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三、问题不足
对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要求,基地在科普工作中存在以下两点问题和不足:
**(一)科普服务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基地科普工作的开展仍然以线下宣传为主,线上科普开展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多以科普讲座为主,虽然联合本地主流媒体和融媒体中心开展了线上科普活动,但活动的次数仍然较少,未形成工作规范、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组织基础较差,不能适应当前科普工作需求,科普类公共服务产品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二)科普工作的深度不足。**由于经费不足,基地通过积极与政府和部门协调、争取中国科协和省科协科普项目带动等方式多方筹措科普馆运维经费,但科普项目周期短、不确定性较大,难以满足科普教育基地的持续运维。因此,基地科普活动的规模和场次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对科普的需求,多以导游解说为主,突出科学普及的专题展览、专题讲座活动开展较少,场馆的科普社会职能比较弱化。在构建社会化科普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化科普活动平台方面存在着深度、广度和力度不足的问题。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提两点建议:
**(一)加强科普人才培训。**基层科普人员多以兼职为主,科普宣讲的能力和科普工作创新能力均存在不足,建议能够每年对基地科普工作人员开展1-2次的线下培训,不断提升基地科普人员综合能力。
**(二)召开科普交流会。**建议举办全国性的科普交流会,组织基地参加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和优秀科普工作案例,提升科普基地的创新能力。
2023年12月11日
亳州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