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V.unguiculata)起源于非洲,野生豇豆在西非驯化为栽培豇豆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豇豆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起点是印度。最早有豇豆确切证据的地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至公元前1200年的印度西部地区戴马巴德(Daimabad)。
豇豆在驯化过程中,是如何从非洲到达印度,存在三种可能路线(Blench 2003):第一条路线是从埃及到近东地区(the Near East),然后穿过伊朗高原到达印度西北部;第二条路线是“赛伯伊通道”(the Sabaean lane),穿过现在的也门,借助每年的季风运输到达印度(这是豇豆传播路线里面可能性最大的一种);第三条线路是直接横跨大洋从东非到印度。
豇豆何时抵达东南亚尚无明确的文献记载。豇豆可能是通过中国汉代的丝绸之路引入中国。我国最早对于‘豇’的记载是在北宋真宗时期官修的《广韵》一书。
目前的生产上,豇豆属主要有三个栽培亚种,分别是:短豇豆(V. unguiculata ssp. cylindrica)、普通豇豆(V. unguiculata ssp. unguiculata)和长豇豆(V. unguiculata ssp. sesquipedalis)。普通豇豆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撒哈拉地区;长豇豆主要分布在中国和印度,而且中国是长豇豆的次生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豇豆可供食用的部分为嫩荚和种子,亚洲地区主要栽培食用嫩荚为主的长豇豆,而非洲地区主要栽培以食用种子为主的普通豇豆;短豇豆主要以干种子做饲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