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2023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
原创
科普陶瓷科学与艺术,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收藏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自2022年3月被中国科协认定为2021-2023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贯彻落实党、国家及各级科协有关科学普及的文件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大科普”工作格局,坚持“文化育人,艺术养心”的办馆方针,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瓷科学与艺术为工作主线,通过馆内参观、操作体验、特色展览、文化沙龙、科普活动等方式,积极推进高质量、多元化的科普服务,得到了本校师生、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一、工作情况

(一) 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本基地每周二至周六向公众免费开放(法定假日及学校寒暑假预约开放),并适时开展各类科普互动活动,全年开放时间近300天。截止至2023年11月30日,共接待各类参观者293批次、12000余人次。

(二) 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近年来,基地发挥科普资源优势服务国家“双减”政策落地,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积极探索科普与文化为一体的育人模式,聚焦青少年群体,协同学校各个科技基地、场所共同开展助力“双减”科普活动,定向向优质生源基地、周边中小学等青少年群体提供“点单式”科普研学服务,基地在完成传播科普知识、助力双减职责和义务的同时,也进一步助推了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综合影响力的稳步提升。

本年度,基地青少年参观人数占整体参观人数的25%以上,先后联合武汉一中、武汉三中、武汉十一中、孝感中学、洪山高中、罗田高中等中学开展科普体验活动,成为了周边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研学实践、校外拓展的重要文化阵地。例如,7月17日,在开展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地时,基地作为学校24项特色科普活动中的其中一环,为青少年们带来了高校科技与文化体验大餐。7月10日至14日,在组织开展“2023年香港青年海事文化行”,基地侧重从习俗差异性、文化渊源、特色体验等方面,助力香港青年学子深度感受海事文化。此外,我们还多次开展“不虚‘瓷’行 陶瓷研学之旅”“创新发明与知识产权研学活动”等活动,在助力青少年深度感受陶瓷科学与艺术相融相生的独特魅力时,也带领孩子们走进陶瓷世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民族之魂。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2023年5月20日至31日,在第23个全国科技活动周及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基地通过“两微一端”、宣传橱窗等平台提前对本年度科技活动周进行了宣传引导,积极营造迎接“科技活动周”的热烈氛围。基地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协同学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学院物理演示实验室等科技基地、场所全面对外开放,方便周边市民、单位等一站式预约参观体验。科技周期间,艺术馆共接待校内外参观预约近28批次、入馆参观近1100人次。

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基地还邀请了我校艺设学院名誉院长陈汗青教授开展美育方面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家科普讲座,陈汗青教授结合艺术馆的优秀馆藏品,从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的角度科普形式美法则、艺术意境、传统文化与真善美的传承创新等,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美育科普讲座。

2023年9月17日至23日,在第20个全国科普日期间,基地受洪山区科协邀请参加洪山区2023武汉市洪山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协同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东湖海洋世界等30余家展教联盟单位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开展洪山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展览,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展示宣传版面、发放科普读物、宣讲科普知识、三维藏品体验等形式,为市民朋友带来陶瓷科普互动体验,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基地专人负责运营官方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科普中国号,定期发布和推送相关领域科普资源和科普活动,学校综合信息平台及门户网站发布资讯36次,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推文17次,粉丝量增至3517人。其中,《展览、文创齐上阵,“荆楚文创”设计成果巡展在武汉理工大学南湖图书馆顺利开展》新闻素材被湖北日报刊载。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志愿服务队成立至今已有8年,是学校团委领导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旨在充分发挥艺术性博物馆实践育人功能,在协助基地科普展教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助推理工学子在研究与品鉴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实践活动中展示青春之姿。

志愿服务队现有科普志愿者56名,服务队成员涵盖本硕多学科,基地周期性组织开展中文讲解、英文讲解培训,组织志愿者赴兄弟院校实践学习交流,定期邀请科普专家学者、专业讲解员为同学们传经送宝,全力打造了一只青有能力、有活力、有担当的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本年度志愿服务时长近1000小时,志愿者多次参与学校“5.20 Family Day”校友返校日、“数字赋能·智引未来——武汉理工大学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的接待参观任务,优质的接待讲解服务、饱满的服务热情、青春的志愿风采,获得了来访的各级领导、学校师生、社会观众的广泛好评。此外,基地还培训并推荐艺术馆志愿服务队队员代表学校参加2023年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在高手如云的专业科普讲演赛事中,该队员荣获了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成人组三等奖。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学校为基地正常运转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历年运行经费为80万元。

基地配备专职科普工作人员5名,兼职科普工作人员及学生科普志愿者50名以上,负责完成基地的参观接待、藏品管理、科普展教、社会服务等工作。

二、特色工作

(一)依托藏品资源,搭建以精品展览和文化交流为两翼的文化育人平台

基地以师生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紧跟社会发 展主流趋势及事实热点,立足高校文化阵地,挖掘、盘活自身优质馆藏资源,积极联合地方文旅部门、文化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本年度,基地联合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及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了“荆楚文创”设计成果巡展武汉理工大学专场开幕仪式、主题展览,展出了100副独特荆楚特色且富有创意的高校师生文创设计原稿、学生创新创业开发陶瓷文创产品、荆楚文化主题图书等,一经展出,吸引了众多师生师生主动前往展厅观展,“荆楚文创”设计成果巡展武汉理工大学专场活动被湖北日报专题报道。通过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艺术馆定期邀请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专家学者等走进艺术馆,与师生开展面对面艺术交流,助推校园浓厚文化育人氛围构建;面向我校研究生开设了《陶瓷艺术与科学》的公选课,通过传统课堂和线下游览,带给学生们沉浸式地艺术体验,开展的系列文化活动显著提升我校的文化育人功能和社会美誉。

(二)重视育人实效,借用信息化手段拓展藏品表现形式

在有限的经费情况下,建设有“云上艺术馆”一期,现有艺术馆预约入馆系统、基于微信小程序扫码全自助语音讲解系统、全景数字展厅及部分三维仿真交互展示的数字藏品,实现了展厅的个性化全自助式导览,有力缓解了艺术馆猛增参观量导致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实现了720°数字空间中近距离观看和触摸藏品,新的陈展形式极大的提升了参观者的观看体验,实现数字环境下艺术藏品的沉浸式体验和跨媒介传播。正在积极推进实施“云上艺术馆”二期,推动各项系统的动态关联、系统集成,打造基于陶瓷三维模型数据成果,在艺术馆陶瓷展厅打造陶瓷虚拟现实体验区,开发陶瓷艺术品创作体验虚拟空间,并且增加展厅内数字化表现形式,依托先进的数字互动展示技术,结合藏品内涵,借助拼接屏、触摸屏、体感互动等展示及体验终端实现数字文化产品的融合展示、互动体验,为观众提供兼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展示服务。

三、问题不足

(一)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

基地虽然名义上属于博物馆体系,但实际上并不属于各级文物部门主管,很难得到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仅靠学校自身拨款经费仅能够维持艺术馆正常运转(大型设备维保、日常行政开销等),难以开展场馆改造、展览策划、藏品征集等工作,严重制约了业务拓展,很难引起较大的社会文化效应。

(二)缺乏文博方面专业化人员

博物馆展陈设计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普通工作人员无法达到其专业水准。然基地现仅有专职工作人员5名,无1人为文博专业人才。基地缺乏能够掌舵艺术馆发展导向、精通管理的专业人员,也缺乏深耕藏品内涵挖掘的文博专业人才,以及经验丰富的服务展览及教育的研究人员。

(三)缺乏独具特色、系统的科普品牌活动

基地大部分科普活动局限于传统的讲解模式和固定内容,缺乏新颖的元素和创意,来持续挖掘和激发基地的内生动力,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基地现有部分科普活动零散、孤立,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计划和组织结构,还暂未凝练出独具特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普品牌活动。

四、工作建议

(一)拓宽办馆资金来源

希望上级部门可以设立专项经费,对全民科普教育基地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扶持。建议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地方区域博物馆财政体系,每年给予一定的办展经费支持。积极宣传引导校友捐赠等社会资金支持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持续推动基地实现开源创收,结合藏品自身文化元素,进行文创开发利用,打造本馆特色IP,实现藏品资源的活化利用,有效拓宽办馆资金外延。

(二)加强文博人才梯度队伍建设

加大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文博专业人员的引进力度,引进文博领军和骨干人才,牵头负责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开发工作,突出博物馆的职称绩效导向,建立健全博物馆绩效评价机制,着重考察文博实践水平、解决问题、创新方法能力,以充分调动文博人才队伍的整体积极性;营造“传帮带”良好氛围,相互学习、相互配合,以达到1+1>2的效果;加大“请进来、走出去”馆员培训力度,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到馆为馆员进行培训,组织馆内各种培训,鼓励职工自主提升学历程度、专业技能、外语程度、策展能力等。

(三)持续挖掘和发挥基地科普教育功能

有规划、有研究、有系统地开展藏品梳理和内涵价值挖掘工作,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持续建立和完善独具理工特色的藏品体系,凝聚自身的展教特色及叙述脉络;主动加强与科普专家、教育机构和媒体合作,协同多方主体开发新颖、连贯、可持续推进的科普活动,凝聚独具理工高校特色、具有文化内涵深度的科普品牌,共同助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全民共同发展的学习型社会构建。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3-12-17
臭皮匠心
庶吉士级
向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者致敬,你们是新时代的科普家。
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