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急救培训现场,学员突发急病......

达医晓护
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真正做到“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2811 篇文章

故事:

“老师,快来看看他,他的眼睛突发看不见东西了!”急救培训现场,课程接近尾声时,有学员突然站起来向我招手,焦急低大声喊道。

我立即向着患者小跑而去。

来到近前,发现这是一名男性学员,20多岁的样子,脸色苍白,大汗淋漓。给我的第一感觉,他的病情很是危重,所以我叫其他学员立即拨打了120。

我来到他的身边,立即触摸他的桡动脉,观察他的呼吸,同时对他说:“别紧张!跟我说说是哪里不舒服?”

“不知道怎么了,突然感觉头昏,视物模糊,随即就出现呼吸不顺畅,眼睛直接看不到东西了!”他回答。

到此为止,10秒钟左右,我对患者有了大概的判断:意识清楚,脉搏微弱,但心率不是很快,呼吸频率偏快,但是没有气道阻塞的征象(呼吸时有怪声)。

我立即对其他人吩咐道:“让他平躺下来!”

有学员拿来了一块瑜伽垫,让他就地平卧。

“老师,我的眼睛能看到东西了!”患者平卧后立即就说。

我再观察,患者的脸色没有之前那么苍白,出汗似乎也开始减少。

我问他:“有其他不舒服吗?比如胸闷和胸痛?”

他摇摇头,回答:“没有!”

我继续问:“平时打针吃药会不会过敏?近期有没有吃药?身上有没有起皮疹?”

他回答:“没有!”

“最近有没有肚子痛?有没有呕吐咖啡渣样东西?有没有解黑颜色的大便?”

他回答:“都没有!”

正在这个时候,拨打120的那名学员将电话递了过来,说:“老师,电话打通了,调度员有一些问题要问您!”

我刚接过电话,患者立即抢着说:“老师,我好多了,不用去医院了!”

我说:“刚刚应该是发生了低血压,要去检查一下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培训结束后,救护车到达现场,患者自觉没有大碍,但我还是建议他乘医院到医院去做检查。

后面随访,患者检查没有特殊异常,后面也没有再发生类似症状。

640.webp (27).jpg如果这名患者发病的时候是您在现场,您会如何处理呢?您能不能像我一样临危不乱,妥善处置?

或许有人会说,我是在急救中心上了十多年班的“老司机”,普通人怎么能跟相提并论?但其实,现场急救并不复杂,如果您学会了我的“急救的基本思维与套路”,无论您遇到的是什么突发情况,走一遍“六问三不”的套路,问自己六个问题,提醒自己三个不要做,都能够妥善有序的处理。

六个问题是

1.环境是否安全?

2.有没有气道问题?

3.有没有活动性出血?

4.病情是否危重?

5.体位是否合适?

6.要不要拨打120?

三个不要做的提醒

1.不要过多处理。

2.不要随意搬动病人。

3.不要随意喂食喂药。

六个问题是核心,因此我编了一个口诀和一个联想来帮助大家记忆。口诀是:氨气出,病体灵。“安”是安全,“气”是气道,“出”是出血,“病”是病情,“体”是体位,“灵”是120。

联想是:有一名患者病入膏肓,准备放弃治疗的时候来了一位神医,给他吃了一颗药,他放了一个屁,病就好了。屁就是氨气,氨气出来,病就好了(病体灵)。

只要您记得急救就是一个屁,屁就是氨气,“氨气出,病体灵”,就能够搞定几乎所有的突发情况,不信咱们重新来复盘一下“故事”里的场景。

会场里突然有人发病,您开始问自己六个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评估后做相应处理。

1.有没有安全问题?培训现场,环境是安全的,所以不需要处理。

2.有没有气道问题?患者呼吸通畅,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不需要处理。

3.有没有活动性出血?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没有活动性出血,不需要处理。

4.病情是否危重?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评估为危重。

5.体位是否合适?患者脉搏微弱,根据“脉弱平躺”的原则让他平卧。

6.是否需要拨打120?患者病情危重,送往医院途中可能会发生危险,所以需要拨打120。

640.webp (28).jpg然后,提醒自己不要过多处理,不要随意搬动病人,不要随意喂食喂药,您的处理对于非医护人员来说接近于完美。

至于我后面问他有没有胸闷胸痛,没有药物过敏什么的,只不过是尽力寻找病因,然后想尽力采取一些治本的措施。对于普通老百姓,您完全没有必要去做这些,因为您不是医生,在现场试图去猜患者的病因没有多少意义。

急救的基本思维与套路,是笔者在公众急救培训上的探索,它类似于一个“万能公式”,只需要背诵一个口诀,问自己六个问题,提醒自己三个不要做,就能够处理几乎所有的突发情况,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也就是说,无论您遇到的是车祸、外伤,还是胸痛、昏迷、呼吸困难等内科急症,“六问三不”的套路都能搞定。

有没有那么神呢?请关注“大医小护”微信公众号“紧急呼叫120”杂志,我会在后面仔细讲解“优先救命”和“重点治标”两个基本思维和“氨气出,病体灵”的六个问题。

作者:昆明医科大学内科学在读博士

周国忠

评论
科普633c2bb156eb9
进士级
已阅
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