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2022江苏基础研究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为进一步鼓励科技工作者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发挥基础研究的原创力,为江苏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江苏省科协基础研究领域学会联合体开展“2022年度江苏省基础研究领域十大科技进展”评选工作,经过学会和专家提名、初评和综合评审,有10项成果入选十大科技进展。现予以发布。

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高效稳定低成本丝网印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该研究项目首次开发了基于离子液体的丝网印刷钙钛矿光伏的制备技术,实现全丝网印刷钙钛矿光伏器件的高效制备。针对传统钙钛矿光伏器件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工艺复杂、成本高、稳定性差等问题,该团队开发出粘度可控、组分可调、空气稳定的离子液体钙钛矿印刷油墨,通过丝网印刷薄膜的动力学调控和器件结构优化,制备出全丝网印刷钙钛矿光伏器件,实现一台设备解决全部功能层制备。这明晰了离子液体溶剂与钙钛矿印刷油墨的作用关系,解决丝网印刷用钙钛矿油墨可控制备的关键问题,揭示油墨特性和印刷参量对钙钛矿晶体演变的影响机制,制备出具有商业化前景的钙钛矿光伏器件。

河海大学开展复杂介质波动力学理论及高性能算法的研究。该研究建立了一套新型半解析配点理论体系,将计算结果达到工程精度时每个维度方向上一个波长内所需布置的节点/单元数由传统数值方法的10个降低至3—5个,并基于开源国产工业软件集成开发平台形成相应的计算力学仿真软件,为各类复杂介质波动力学行为的精细化定量分析提供了统一、高效与精确的手段,进而探明声波在垂向分层海洋环境中的传播规律,在计算理论原始创新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东南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小鼠跨模态全脑一致性配准方法研究。针对跨模态神经数据空间标准化难题,提出新方案,实现跨模态图像精确配准。同时,引入基于脑区深度分割模型,通过成对脑区之间的匹配约束,大幅提高跨模态配准精度;构建首个专用模态的小鼠脑图谱,大幅提升了图像配准精度。为单神经元重建,大规模自动重建和人脑神经元重建提供了基础。

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羲和号”实现高精度太阳Hα光谱成像空间探测的研究。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实现了国际首次太阳 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观测,数据质量达到同波段国际最佳水平,可以在 46 秒内完成全日面扫描,像元光谱分辨率达到 0.0024 纳米,空间分辨率达到1.2角秒。2022年8月“羲和号“发布首批成果,创下5个国际首次。利用“羲和号”高质量的科学数据,已获得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羲和号”成功研发和在轨应用打破了我国没有第一手太阳空间探测数据,严重依赖国外卫星的被动局面,对探索空间科学前沿、推进航天强国建设意义深远。

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证实的长伽马射线暴GRB 211211A与千新星成协并提出其物理起源新模型的研究。该研究发现了一例特殊的长伽马射线暴 GRB 211211A,指出这一长暴与千新星成协,原创性提出这一事件的特殊物理起源,即中子星-白矮星的并合过程,取得多个重大突破性进展,包括确认与长暴GRB211211A 成协的千新星,首次提出白矮星-中子星并合系统来解释该伽马暴。成果的理论和技术为伽马暴多波段观测数据提供指导作用,为伽马暴的物理起源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丰富了伽马暴物理起源的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联合开展的项目“夸父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并公布首批科学图像。该卫星的主要创新点是:国际上首次以“一磁两暴”作为卫星的科学目标并且配置相应的载荷组合;国际上首次在一颗近地卫星平台上,对全日面矢量磁场、太阳耀斑非热辐射成像、日冕物质抛射的日面形成和近日冕传播同时进行观测;国际上首次在莱曼阿尔法谱线波段实现全日面和近日冕无缝同时成像观测。三台载荷既各有特色也具有组合优势,全日面矢量磁像仪能够观测太阳的全日面矢量磁像数据,其观测灵敏度和时间分辨率在国际同类探测器中处于领先水平;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将带来全新的观测窗口;而太阳硬 X 射线成像仪则能够对 30 至 200keV 能段的 X 射线进行成像,其傅里叶分量在同类型设备中最高。“夸父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首批科学图像的公布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展近地小行星撞击过程的研究。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目前已知最长的阿勒泰陨落带的形成之谜,创新性提出小行星低仰角撞击的“打水漂”式轨道陨落机制,且建立近地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动力学轨道演化模型,为近地小行星撞击危险走廊的高精度判别构建了新的方法,为理解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范围和如何应对小行星撞击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苏州科技大学开展二维材料/二维电子气范德华异质结中实现光诱发的巨大正负磁电阻共存的研究。团队利用首创的氩离子束辅助轰击工艺方法构建具有近一维结界面的二维硒化钨/二维电子气范德华异质结,并首次观察到了光诱发的巨大正负磁电阻共存现象。基于实验和理论研究,证实该效应源于面外自旋劈裂、磁场增强光生载流子复合及塞曼效应的共同作用。该工作揭示了全新的光磁耦合输运机制,提出了光调谐自旋电子器件的新体系和新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被动式柔性预储能混杂多孔复合材料防护结构设计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项目基于预应力弦振动和应力波传导理论,结合预储能柔性混杂多孔结构的能量平衡、转化与吸收机制,优化设计孔形貌及复合结构,形成了一种被动式柔性预储能混杂多孔复合材料防护结构设计理论与技术,该结构构思新颖,设计紧凑,集成度高,快速响应,具有原创性和颠覆性,能够有效提升应用部位的抗毁伤能力,有望突破抗击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毁伤的技术瓶颈。

苏州大学开展转录中介因子TIF1γ抑制肺腺癌转移的分子机理的研究。该研究以肺腺癌转移的背后机制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研究转录中介因子 TIF1γ抑制肺腺癌转移的分子机理,为肺腺癌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该科技进展填补了国内 TIF1γ在抑制肺腺癌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的空白。

江苏省力学学会

江苏省物理学会

江苏省古生物学会

江苏省天文学会

江苏省气象学会

江苏省运筹学会

江苏省生态学会

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

江苏省植物学会

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3-12-22
科普ZSL
学士级
苏州科技大学开展二维材料/二维电子气范德华异质结中实现光诱发的巨大正负磁电阻共存的研究。团队利用首创的氩离子束辅助轰击工艺方法构建具有近一维结界面的二维硒化钨/二维电子气范德华异质结,并首次观察到了光诱发的巨大正负磁电阻共存现象。基于实验和理论研究,证实该效应源于面外自旋劈裂、磁场增强光生载流子复合及塞曼效应的共同作用。该工作揭示了全新的光磁耦合输运机制,提出了光调谐自旋电子器件的新体系和新理论。
2024-01-02
⭐小幸福⭐
庶吉士级
已阅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