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领导并完成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研制任务,为打破核垄断作出贡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青年时代的吴自良
今日浦江
故事一:家道中落成为放牛娃
1917年12月25日,吴自良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一个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家庭。他是家中老七,上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照理说,最小的孩子在家里最受疼爱、最幸福。可是,小自良三岁那年,父亲吴声湶因病早逝,家产也已经耗光。家道中落,彻底改变了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与条件。
当时,吴家唯一的家产就是一头老黄牛。小自良在读私塾之前,负责放养这头牛。这头牛的任务就是租给需要耕地的农民松土,小自良每天与它一起早出晚归。回到家中,母亲周金钗都会摸摸牛肚子,看看是鼓的,还是瘪的。如果牛肚子是瘪的,那小自良就可能没有晚饭吃。母亲说,农村这么大,山坡这么多,不可能喂不饱一头牛,是不是把牛栓着贪玩去了。小自良与老黄牛感情很深,这头牛每天要耕田十个小时以上,当它乏力走不动了,小自良就抱着它哭。
除了放牛,小自良还做过针线活,到中药铺做小工。当时家里一日三餐没有大米饭吃,都是粥里放很多的萝卜和豆子。因为家贫,他得了小儿麻痹症无钱医治,落下了足疾。
故事二:课文倒背如流传为佳话
自良聪明过人、记忆力强的特点很早就显现出来了。在私塾,他从蒙学读物开始,直至习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古文基础。
私塾老师随机从四书五经中挑选文章让自良背诵,这根本就难不到他,他早已背得滚瓜烂熟。自良告诉老师,我还可以倒着背。果真,他从尾背到头一字不差。这不仅让老师惊叹,也让四周邻里佩服不已,在家乡浦江一时传为佳话。
在浦江县浦阳小学读书时,他聪明好学,读书刻苦,成绩优秀,深得老师赏识。1929年自良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读初中。俗话说,长兄如父。自良的求学费用,主要是靠长兄吴士槐资助。自良也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越发刻苦努力。
故事三:排名从倒数第三跃升第二
尽管自良在浦江当地成绩好,但到了省城杭州的学校,就算不上成绩最好的了。刚进校时,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的白榜(相当于现在的大红榜)公布排名,自良竟然排在倒数第三名。经过一年的苦读追赶,自良到了期末考试,成绩一跃冲到第二名。
1932年自良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学校软硬件条件都很好。有两位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在学校还只能教体育,原因是他们不懂莎士比亚,英语老师是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的毕业生。学校师资力量强,由此可见一斑。
天资聪颖、才思敏捷的自良,再加上勤奋努力、认真钻研,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养成了良好的治学习惯,为进一步深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35年,自良从杭高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先读矿冶,后转学航空工程。
阅读链接:“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