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优化提升业务水平,在科普工作方面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与资源,着力建设地学特色鲜明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服务。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馆不断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大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有效地提升了全民科学素质,为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2023年度,逸夫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天数达305天,接待观众量26万余人次,提供免费讲解等科普服务280余场次。
大学生志愿讲解员为观众免费讲解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逸夫博物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创新科普模式,搭建科普助推“双减”平台,发挥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主阵地作用,通过组织开展系列科普研学活动,把科普教育融入到“双减”工作中,进一步延伸拓展活动内涵,丰富了“双减”工作形式。2023年,逸夫博物馆荣获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评选的2022“‘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全国优秀单位,成为湖北高校博物馆唯一获奖单位。
1. “云上科普”助力西部乡村振兴
为助力乡村振兴、文明社区建设,落实国家“双减政策”,2023年逸夫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学生团体密切合作,采用提前邮寄课程资源包和远程视频连线“云”游览、“云”讲座、“云”研学等形式,为云南楚雄、施甸,湖北巴东等地的中小学生送去了5场科普活动,参与人数500余人。
2023年3月22日,博物馆组织举办“晶彩地球 矿物世界”线上研学活动,让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长岭初级中学七年级二班的40余名孩子们享受了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和科学探索之旅。孩子们跟随博物馆讲解员的直播镜头,零距离欣赏了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世界矿物精品展”,在讲解过程中,志愿者不断引入成语故事、类比比喻、生活习俗,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矿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少年心中埋下了梦想种子,呼吁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潜心钻研,用知识为人类造福,用科技引领未来。观展结束后,在逸夫博物馆科普工作人员的远程指导下,孩子们拿着领取到的精美矿物标本,学习了如何使用摩氏硬度计来测定矿物的硬度,进行了三轮测试比拼:比较矿物的颜色和光泽、比较矿物的硬度区别、判断10种矿物的硬度大小。
2023年4月22日,逸夫博物馆连线云南楚雄市栗子园社区50余名中小学生,为他们带去了一场精彩的云上地学科普讲座,引领孩子们珍爱地球,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矿物都有什么特性?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矿石有哪些?五彩斑斓的矿石们都有什么不同?……展陈科普中心主任隋吉祥博士以《探索地球奥秘漫游矿物世界》为题,通过展示绚丽多彩的矿物,介绍了矿物的性质、特征,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等,带领孩子们感受矿物的独特魅力,激励他们勇于探索、潜心钻研,用知识为人类造福,用科技引领未来。
在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唐晓玲展示了面积为15.7平方米的海百合化石。随后,她还展示了马门溪龙、黑龙江满洲龙、鹦鹉嘴龙、梁氏关岭鱼龙化石和恐龙蛋,介绍了地质年代表以及生物大灭绝事件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为同学们分发了摩氏硬度计及萤石宝石标本。在动手打磨矿物标本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现了科学之美、生活之美,培养了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李欣媛小朋友说:“我第一次看到漂亮璀璨的矿石、发光的夜明珠,太神奇啦!等我长大了,也要好好学习知识,了解更多精彩的矿物!”
9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与云南省施甸县第二完全中学在线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云”游博物馆科普课堂活动。
本次活动以“漫游地球亿年沧桑,助力乡村科技振兴”为主题,旨在通过“云”上科普,拓宽山区教育科学视野,让孩子们增长地质科普知识,激发探索地质科学的好奇心。施甸县科协、县相应中小学校参与了此次活动。
跟随逸夫博物馆科普导师的步伐,施甸县的中小学生“云”游了该馆世界矿物精品、生命起源与进化等展厅,美丽的地球、精美的矿物和神奇的石头等精彩纷呈的镜头一一呈现,带领大家走进地球记忆,感受宇宙的浩渺和生命的传奇。特别是看到近5层楼高的恐龙化石骨架群时,孩子们不禁啧啧惊呼,仿佛置身于亿万年前的侏罗纪时代。
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施甸二中的同学们利用从逸夫博物馆提供的资源包,开始了“我是寻宝科学家”研学课程。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测试宝石、打磨设计,体验着石头的奥妙和动手的成就感。在现场领奖品环节,大家更是开心的欢呼雀跃。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排队在县科协开来的“科普大篷车”领取科普纪念品,施甸二中领导激动地说,通过线上直播授课,传播地质文化和地学科普知识,把高校博物馆“搬”进山区学校,打开了山区孩子们的眼界,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地质科学的兴趣,更强化了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2. 科普巡展进校园,普及地学知识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国情教育和激发青少年的科技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在湖北省科协的号召下,地大逸夫博物馆、湖北省科技馆、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等6家单位于2023年5月24日下午将丰富多彩的科普展览和互动活动带到了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
展览现场有来自各个博物馆、科技馆的展品和展板介绍,在我们的展台上展出了馆内珍藏的各种精美矿物和化石标本。全校150余名师生兴致勃勃地流连于琳琅满目的展品中。虽然现场比较安静,但我们的讲解人员通过简单的手语、文字和白板画与同学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通过洋溢着的笑容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表现出的兴奋让人感动。
我馆还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一个是幸运大转盘有奖知识竞答,另一个是你画我猜,给孩子们准备了紫水晶、萤石、菊石化石、科普图书等丰厚的奖品,吸引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到游戏中。通过游戏环节和科普讲解的开展,我们将地球科学的知识生动地带入到了孩子的脑海中,达到了宣传地学,科普大众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聋哑孩子们打开眼界的同时感受到社会的关爱、科普的阳光。
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老师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意义重大,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
6月份,逸夫博物馆开展恐龙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了汉阳七里小学、思桥东湖城幼儿园、心流儿童之家等6所学校,给孩子们送去了12场丰富的恐龙科普知识盛宴。
活动上,同学们通过现场观看恐龙影片、幻灯片图文讲解,以及有奖趣味问答等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了解到恐龙名称的由来、各类别的代表性恐龙及其生活习性,还一起探讨恐龙灭亡的原因等。
七里小学校长陈亮表示,本次科普进校园活动,不但让孩子们学习了许多和恐龙有关的知识,也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希望借着此次活动的契机,把科学的种子深深埋进孩子们的心里,让学生用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今年以来,博物馆积极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在中科院科学节、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点,采取多种形式,持续开展公益性科普主题活动。
1. 中科院科学节
3月4日,“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武汉专场”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拉开帷幕,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到地球科学的魅力,吸引了近万名公众前来观看。
中科院科学节是中科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此次武汉专场是中科院科学节首次在北京主场外设置专场。在活动现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展示了优秀的科普图书,独具特色的岩石、矿物、化石标本,以及种类多样的文创产品等。地球科学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更是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参与。
2. 世界地球日
4月2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启动仪式在逸夫博物馆举行。中国科学院孙和平院士,湖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吴月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党委副书记王甫、副校长王力哲,湖北省科技厅人才与科普处副处长杜纯,湖北省科协科普部二级调研员陈玉芬,洪山区科协主席张琥,精密测量院科研处处长李发泉,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启动仪式。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学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废弃的垃圾袋、报纸、易拉罐等材料创意组合,重新设计、裁剪、拼接制作成不同形状的上装以及下装,搭配成一套套别出心裁、新颖有趣的环保时装。随后,“模特们”身着各式各样、独具创意的环保“时装”造型,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踏着欢快的步伐,在舞台上展现环保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逸夫博物馆与广东丹霞山、浙江雁荡山等29家地质公园联合发起的第54个世界地球日“友好姊妹公园互展互动”活动暨第4届亚太地质公园周宣传活动正式启动。4月22日-28日,将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地质公园科普研学课程及线路推广、“中国世界地质公园风光摄影作品”专题展览、世界地球日集5福科普知识竞答、世界地质公园研学护照、《地球杂志》和《中国风景名胜》特辑刊登科普研学及系列科普活动,开展“名山进名校”科普讲座,以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醒公众关注气候变化,倡导低碳绿色生活,共同守护好地球家园。
3. 全国科普****日
9月16日上午,以“心中最靓的宝”为主题的2023年湖北省科普亮宝会活动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磨山园区举行,逸夫博物馆代表携带鹦鹉嘴龙、恐龙蛋化石、剑齿象腿骨化石、孔雀石、石英晶簇等馆藏宝贝参加活动,吸引了上万市民前来参观。
“恐龙是吃什么的?”“他们是怎么进化的?”在逸夫博物馆展区,小游客好奇地询问科普讲解员,讲解员一一耐心地解答。“把藏在馆里的宝贝放到室外,在大自然集中展示,这样公众就不用跑很多的馆,一次性就能看个够。”逸夫博物馆馆长刘先国表示,逸夫博物馆一直积极参加湖北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各项科普活动,希望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从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湖北省科技馆联盟和湖北省科普融媒体联盟承办,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湖北省科技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桥梁博物馆、武汉科技馆、湖北地质博物馆、湖北省气象学会、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和武汉文旅集团武汉科技报协办。
9月17日是第20个全国科普日,当天上午,逸夫博物馆受邀参加洪山区“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广大社会公众带去奇妙的现场科普互动体验。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我校逸夫科普讲解队被授予“洪山区科技志愿服务队”队旗。
在现场科普展览中,逸夫博物馆展示了萤石、方解石、石榴子石、葡萄玛瑙、狼鳍鱼、三叶虫等多种优秀标本,以及逸夫博物馆科普创作团队出品的优秀科普图书,吸引了广大社会公众参观。
此次活动由洪山区科协主办,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东湖海洋世界等18家洪山地区科普展教联盟单位参加。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逸夫博物馆立足地大地学特色文化,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展示自然资源领域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成果,宣传自然资源先进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讲好地球故事,为公众构建素质教育的殿堂。
2023年逸夫博物馆官网发布开放信息、科普活动、新闻报道共76篇,官微发布162篇。其中涉及开放信息等公告类9篇,科普教育活动信息62篇,涵盖229场次科普教育活动,发布义务讲解预告19篇,涉及场次共59场。
逸夫博物馆大力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更新展教资源。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三维可视化数字展厅,游客们可以足不出户“云”漫游逸夫博物馆。
逸夫博物馆在官网开辟了“媒体看博物馆”专栏,对外发布公共科普服务信息到同时,也对博物馆工作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逸夫博物馆官微在向公众发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到基础上,开辟“博物循声”有声科普杂志专栏,以丰富多样到形式全方位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多年来,逸夫博物馆一直积极吸收在校大学生等科普志愿者,培育了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逸夫科普讲解队”,2023年还成立了“逸夫博物馆社教团”,组建了一支包括院士在内的百余人自然资源科普团队,积极走进社区、企业、中小学,开展“地球科普大讲堂”等百余场公益科普讲座。在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学期雷锋纪念日期间,与新华社等媒体多次合作开展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受众达数百万人次,打造了“永不闭馆”的自然资源科普实践基地。
2023年,博物馆选派的“逸夫科普讲解队”志愿者在各类科普讲解大赛中获多项荣誉。逸夫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地球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生姜昕在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先后获得湖北省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全国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逸夫博物馆2023年科普活动收入1438508元,除部分用于日常办公外,大部分用于场馆维护、举办展览和组织科普活动等。逸夫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专职科普人员6人。
二、特色工作
2023年,逸夫博物馆创新科普传播方式,举办了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坊:“石”刻准备着、全国城市净塑捡跑万人行和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等特色科普活动,将科普服务与中外文化交流、环保公益宣传和两岸和平等重大社会主题有机结合,提升科普服务社会影响力。
1. 用中国篆刻艺“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4月30日,《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坊:“石”刻准备着》在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顺利举行。来自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25个国家的百余名国际学生和全国各地的市民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通过篆刻紧扣时代的二十大热词,探索公益美育赋能多元领域,向美而行,以美育人,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落地,将二十大精神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
活动开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斌教授首先用3架马车、1个平台、3个融合、2个故事、2个推动介绍此次活动。他说此次活动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地大社区和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三驾马车,拉着“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坊”这一平台,融合中外学生、中外居民和中外文化,讲好地大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青年篆刻教师宋巍博士以汉字“印”引出中国印章传递的“印信”精神,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从“官印”和“私印”的分类角度对中国印章史和各时期代表印章做了介绍,让在场中外学生和市民对篆刻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活动体验环节,在“初识印章”和“印章初体验”体验室,宋巍博士从磨印石、印稿上石、刀法章法等演示了篆刻基本步骤,中外学生和市民踊跃参加,忙着在砂纸上磨石材,亲自“操刀”沉浸在篆刻的艺术海洋之中,纷纷尝试刻下了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大热词和清廉社区等内容。
2. 全国城市净塑捡跑万人行
5月7日,我馆联合常州中华恐龙园举办了“全国城市净塑捡跑万人行”武汉站公益活动,用健康的方式传递文明内涵,用公益的力量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上午9点,近700名参与者陆续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前集合,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有序进行签到并领取相关物资。随着发令枪响后,本次捡跑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大家围绕指定路线,手拿垃圾袋,仔细检查沿途路面、草地,将废纸屑、塑料瓶等垃圾耐心拾起,在快乐行走的同时享受绿色环保带来的快乐。
活动还为参与者提供了游戏互动区、打卡区和物资补给站,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在互动打卡点前合影留念,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和一起奔跑的新伙伴分享喜悦,将净塑自然的理念传到千家万户。在终点处,大家收获满满,将自行带来及沿途获得的塑料制品进行回收,以艺术之名为地球发声。
3. 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
7月22日—23日,全国台联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活动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举行。通过一段科学经历、一种精神传承、一次科学实践、一次展示汇报、一份深情祝福和一个种子“盲盒”等“六个一”主题活动,让海峡两岸的孩子们在科普研学和交流中培养科学兴趣,收获友谊,把科技强国梦筑进孩子的心中。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郑平、文宣部宣传处处长聂晶、文宣部宣传处四级调研员林汤安怡,湖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刘江东、办公室主任刘东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王甫,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部长刘先国,附属学校校长黎义波,活动指导老师张昊、张雄华、张晟华、景锐平、熊中龙等参加活动启动仪式。
活动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逸夫博物馆、图书馆、校史馆丰富的馆藏优势,为小天使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心连心破冰”拓展活动、探秘地球奥秘与生命起源、矿石寻宝+“两岸同源”地质科普课、图书馆书海寻宝、博物馆奇妙夜、参观校史馆等。
在两天的科普学习中,两岸小天使分组合作完成课题任务,在思辩求索中累积科学兴趣,在动手实践中激发科学热情,提升了小天使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问题不足
逸夫博物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不少挑战:
在安全保障上,博物馆馆舍建成已有20余年,饱受墙面开裂、地面沉降导致的渗水、漏水问题困扰。博物馆基本陈列展陈设施老化、破损情况日益严重,部分互动展示项目已丧失功能,展览形式设计陈旧,严重影响师生和游客参观体验,亟需进行整体更新和升级改造。
在队伍建设上,相比国内同等规模的博物馆,编制人员数量明显偏少,志愿者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受到人员数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策划和实施原创展览和科普活动的能力有限。
在资金保障上,保障运行和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资金比较紧缺,没有专门的保障经费支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