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2023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全国林草科普基地
收藏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学校丰富的科教和人力资源优势,在本年度积极践行服务社会,科学普及的职能。全年累计开放352天(淡季12月至次年2月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3月配合学校电路检修闭馆1天,共计闭馆13天),参观人数超14万人次,其中接待研学团队290批,近4万人次。全年各类科普活动28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2万人次。全年累计科普受益人数超20万人次,在科学普及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

本年度积极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9次,开展科普讲座9场,行程近千公里,先后走进西安市莲湖区西电实验小学、张家岗小学、杨陵小学、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西安国际陆港第二小学、汉中市留坝县城关小学等,服务学生约3000人次。为同学们带去了昆虫伪装、昆虫歌手系列科普展品、《学做小小植物学家》系列科普展板、声光电互动科普体验设备、榫卯、倍力桥、机器人、手工DIY、科普讲座等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科普体验。科普效果显著,受到广大中小学师生的一致赞誉。

(三)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与杨凌示范区科协积极展开合作。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以“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为主题,先后开展了奇妙的昆虫展、博物馆自然课堂:走进昆虫馆进行科技体验、昆虫大师周尧科学家精神宣讲、奇妙昆虫体验:两课一拼、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和社区共5大类活动,累计走进2所学校、1个社区,开展科普报告3场,近1000本地中小学生走进博览园进行科技体验,2所本地中小学校班级组织家委会参与两课一拼活动,超50名杨凌本地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科技周志愿活动中,累计受益人数近2万人。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活动包括“探寻农耕文明,揭秘自然奥秘”博物馆奇妙之旅、“科技筑梦 理想启航”科普大篷车进校园、两课一拼“解析动物语言,你听的懂动物说的话?”、“学农史 做拓印”等活动。完成科普报告2场,参与活动的志愿者20余人次,累计科普受益人数超千人。活动在杨凌及周边区域引起较大反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线下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的同时,园区积极打造线上科普阵地,输出优质科普作品。全年发布各类宣传信息387条,包括微信公众号科普文章113篇,新闻223篇,抖音51条。另外,配合各类科普活动开展图文直播18场,累计浏览量超20万人次。让线上网友足不出户即可感受体验科普氛围,激发学习热情,收获新知识。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基地主要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常态化志愿服务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包括农业安全、昆虫科普课堂、植物科普课堂、健康生活方式、防电信诈骗等,活动形式包含展馆参观、科普展品互动、手工DIY、科普讲座、科普书籍发放等。

2023年除开展科普进校园和社区的志愿服务外,还结合时节和园区特色,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开展了元宵节猜灯谜、博物馆奇妙夜、两课一拼等志愿服务活动。另外,还针对园区主要科普人群—学生,创新性的在6—11月期间举办19场暑期/周末研学公开课和博物馆公益实践课,近1000名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反响强烈,对助力科普传播,推动民众科学素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博览园始终坚持面对社会开展科学普及的职能,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科普体验,故全年科普工作运行经费约380万元,主要用于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工资、科普植物种质资源圃维护与更新、科普活动组织策划、购买和更新各类科普标本、科普展品、科普教具;更新和维护展馆多媒体、科普展教仪器设施、科教视频内容等。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高标准、高要求、高效率的向公众提供科普知识是我们工作的导向,而这离不开强大的人员支持,园区现有专职科普人员61人,各类兼职科普志愿者近300名,分别是来自校内外的专家教授和经过多轮自主选拔、培训、考核后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保障常规科普工作的同时,也能满足不同规模的科普活动需求,和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储备人群的科普需求。

二、特色工作

结合园区科教资源优势和场馆优势,园区通过积极拓展研学市场,提升研学活动质量,创新开展周末研学公开课和博物馆公益实践课,走进校园、社区,利用科普展板、设施设备、书籍等开展科普宣传,积极配合区科协开展“科技之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相关科普活动等一系列工作。以“请进来+走出去”的科普工作模式打造了具有园区特色的科普教育品牌。

(一)博物馆**“大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成为行业学习的典范

一是发挥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在深挖文物内涵,讲好博物馆大思政课方面开展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博物馆“大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受邀先后在2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博物馆协会高等学校专委会学术年会”“中国兽医学院院长联席会议”) 和1次省级学术(陕西省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会议上做主旨发言和分享经验。二是先后受邀给西北大学、陕西师大、甘肃农大、华南农大、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山东大学、西安铁路职院等16所高校以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做“大思政”教育实践经验交流。

(二)“两课一拼”“农专拓印”博物馆实践课和公益课活动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结合园区标本和藏品特色,本年度园区推出的“两课一拼”和“学农史 做拓印” 博物馆公开课、公益实践课20余场,课程是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丰富性于一体的手工DIY活动,不仅有手工拼插、填色挑战,还有独特的动物知识讲座、展馆讲解参观。活动内容即丰富又有挑战性,科普效果极佳。

(三)打造特色科普活动贯穿全年

结合园区展馆特色和资源优势,全年策划奇妙昆虫展、百果鉴赏、博物馆奇妙夜等30余场次科普活动。活动以园区丰富的昆虫和植物资源为依托,以鲜活的昆虫和植物实物为媒介,以丰富的昆虫和植物知识为内容,让大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自然界奥秘,极大增强了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知与认同,树立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特色公开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结合科普重要受众—“学生”团体的研学需求,园区开发了暑期/周末研学公开课和博物馆公益实践课,以探索知了、探秘油葫芦、揭秘老虎、探秘中华虎凤蝶、探秘最美蝴蝶、植物大百科、农专拓印等为主题开展19场科普活动,活动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昆虫、动物、植物、历史文化等内容为依托,通过形式多样的知识输入,让同学们在周末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收获新知。

三、问题不足

**(一)经费不足。**基地各项运行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为自筹,公众的科普需求与时代发展紧密关联,这就导致科普基地在科普展品、科普活动、科普内容上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文旅行业经营受到挑战,后疫情时代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基地运行压力较大。

**(二)科普工作者上升渠道不明朗。**如何调动广大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一直是科普工作发展的重点,尤其是科普工作者的职称认定始终没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序列,导致科普工作者的工作得不到认可,待遇得不上提升,事业发展受阻,大大降低了科普工作者的热情。

四、工作建议

(一)希望科协等相关部门能给予更高的科普经费支持,用以更新科普设备及资源、丰富科普宣传,提升人才待遇等,以保障科普工作更好开展,提高科普效率。

(二)希望科协等相关部门能组织开展科普人员能力培训,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提升科普工作者的科普服务能力和科技素养。

(三)希望科协等相关部门能建立完善的科普人员人才培养路径或人才激励机制,打通科普专业人员向上晋升渠道,为科普人员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待遇。

(四)希望科协等相关部门能加大对一线基层科普人员的项目支持力度,鼓励一线科普人员多产出,多创新。

(五)以基地独自进行的线上科普工作较难取得高关注,建议相关部门能整合线上资源,提供更为丰富的宣传渠道,扩大科普宣传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