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地球科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建议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本年度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科普服务工作,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基本上每天都向公众开放,全年开放天数可达300余天,讲解场数达到50余场,接待观众达1500人以上。此外,基地其他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利用科普日、开放日等接受公众参观达5次以上,参观人数达200人以上。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相关教师担任合肥市谢岗小学科技副校长,与合肥市巢湖路小学签署了馆校合作协议,赴巢湖二中、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包河区望湖路小学、谢岗小学、庐江县龙桥中心学校、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小学、巢湖路小学、安徽省科技馆、合肥市图书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合肥市科技馆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和研学活动10余次,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达2000人以上。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利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地球日、环境日、基地开放日等举办了主题科普活动。其中,地球日地球文化节活动已经成为合肥工业大学地球科学科普的品牌项目,此外,利用基地开放日举办了安徽省首届大中小学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论坛。并且参与了由北京大学地科学院和重庆外国语学校联合发起的中学生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联盟。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地球科学说”微信公众号发布科普短文100余篇。“地科科普”微信公众号和“地科科普”科普中国号发布短文20余篇。并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2022年“翱翔之翼”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顺利结题。获得安徽省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先进典型和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先进典型,成立合肥工业大学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志愿服务组织,组织志愿者培训10余次,并颁发志愿者证书和相关讲解员资格证书。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获批“翱翔之翼”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经费8万元,2023年安徽省科普项目8万元,2024年安徽省科普项目15万元。基地自筹科普经费20万元,共计51万元。科普专职教师100余人,科技服务学生志愿者达300余人,注册科技志愿服务志愿者30余人。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旨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培养地球科学人才。其重点展示学院在地球科学领域丰富的科研成果、一流的人才团队、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以及专业的科技服务队伍。同时,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及时传播重大科技成果,致力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通过展示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基地致力于培育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和工程思维,宣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以及涵养优良学风。基地现拥有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各类教学、科研和科普实验室面积达3000平方米以上。基地现拥有全职和兼职科普教育教师100余人,科普志愿者300余人,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合肥市科普教育基地协会副会长单位、“翱翔之翼”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项目等。科普基地成立以来,积极打造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科普品牌文化,推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科普思政教育,引领以科技教育、生态环保、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1. 打造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科普品牌文化
基地成立以来,打造了一馆、一赛、两基地、三公众号、四科普日的科普品牌,弘扬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培养地球科学人才的科普文化。一馆即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于2022年7月正式开馆,是安徽省首家高校地质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大量的标本与图文并茂的展板的有机结合,系统呈现了有关生命演化、地质变迁、资源集聚、矿石奥秘、矿业魅影的科普常识,生动诠释了博大精深的地学文化和地质学家们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博物馆位于合肥工业大学标志性建筑主教学楼二、三、四楼大厅,室内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厅将地球科学科普展示与学生教学区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融汇科普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空间。博物馆以“宇宙—地球—生命—人类—和谐”为展示主线,分别为二楼大厅的史前生命厅、三楼大厅的地球物质厅以及四楼大厅的地球厅,馆藏大部分标本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系老师捐赠,馆藏标本达到千余件。地质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大中小学生参观队伍50余批次,参观人数达到千人以上,已经成为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市、甚至安徽省青少年的“网红打卡提”。在社会公众科普教育、一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赛即组织和参与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安徽赛区分赛和全国性比赛。基地相关负责老师是安徽省考试委员会、全国考试委员会委员,配合安徽省地震学会、中国科技大学共组织和参与了三次省内初级选拔赛。三是夯实科普基地平台建设,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先后入选“2021—2025年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2)”两个科普教育基地,并获批合肥市科普教育基地协会副会长单位(2023)、中国科协首批“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2022)、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项目(2023)等。基地主要负责老师受聘合肥市谢岗小学科技副校长,并与合肥市巢湖路小学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此外,基地拥有“合工大资环科普基地”科普中国号1个,“资环科普”和“地球科学说”科普微信公众号2个,发表科普短文100余篇,阅读量达20000人/次以上。其次,基地开展了围绕地球日、科普日、公众开放日和环境日等主题日系列活动。其中,围绕地球日主要开展了地球文化节系列活动,从2021年4月22日开始,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发展成为安徽省驻肥高校地球文化节,并在宣城校区也举行了文化节系列活动。基地积极联动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科协、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省调查研究院、安徽省古生物学会、安徽省地震学会、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安徽省科技馆、合肥市科技馆等组织机构举办了一系列科普日活动。基地紧密结合新高考综合改革形势,利用科普开放日,结合安徽省地震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安徽省知名高中、初中、小学等,联合举办了合肥市首届新时代高校-高中地球科学教育改革创新及人才培养座谈研讨会和安徽省首届大中小学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论坛,并加入了中学地球科学联盟。此外,基地还利用其他的一些节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比如举办“绿色环保节”暨“绿色校园,青春行动”3.12植树节活动,在环境日与安徽省环保联合会联合举办六·五环境日进校园活动等。
2. 推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科普思政教育
基地牢牢把握全国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资源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工作室建设的契机,将科普教育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完成了包括《地球科学概论》等三门校级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利用地质博物馆、巢湖野外实习基地等科普资源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堂[3]。基地老师积极将科研成果科普化,发表了多篇科普文章和科普书籍;持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高中-大学-就业一体化的科普助力路线。此外,基地还紧密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三下乡实践和志愿服务,完成了以“科普研学”为主题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立了一支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了面向全省和全市的科普三下乡活动。
3. 引领以科技教育、生态环保、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基地获批了全国首批“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科技教育、生态环保、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通过打造一支素质高、特色强、口碑好的讲解员队伍,传扬工大历史底蕴、展示工大魅力风采,营建爱校荣校、凝心聚力的良好氛围,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基地师生多次奔赴安徽省、合肥市以及省内外各中小幼学校、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省科技馆、合肥市科技馆、合肥市图书馆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讲座、科普研学活动等。此外,基地还服务乡村智力振兴,为灵璧县砂坝村小学捐建了地球科学科普展览馆等。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列举如下:
1. 需要继续加强科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建设,成立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实体机构。在初期建设基础上,继续支持和加强地质博物馆资金和场地投入,建立健全博物馆运行和保障机制,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和地质博物馆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建设虚拟地质博物馆。
2. 继续加强基地科普资源建设,繁荣科普创作与传播。增加科普宣传设备、资料和科普展品的投入,注重产学研结合,促进省内和国内外地球科学科普交流与合作。
3. 继续加强科普基地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科普基地和地质博物馆专兼职岗位,建设专业科普教育团队,优化制定科普创作方案和科普人才培养方案。
4. 深入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动员广大在校师生,利用已有科研和教学成果,依托“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5. 精心打造基地特色科普品牌。开展集展览、讲座、实践、研学、支教、宣讲等为一体的系列科普活动,加大对地球文化节、灵璧县砂坝村地球科普展览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科普讲座、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高校-高中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研讨会等品牌科普活动的投入和支持。
6. 全力打造野外科普教育基地。利用已有巢湖、黄山、庐山、大别山等野外实习基地资源,加强野外科普教育基地投入和支持,促进地球科学研学游开展。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如下:
1. 投入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经费支持。
2. 保障科普教育基地的实体机构建设,推动科普教育基地人员职称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