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婷婷
“宛平南路600号”,曾是上海人眼中神秘的、忌讳提及的地方;如今,随着科学素养的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其专业度破圈而出,成为了新晋“网红”。
与老年精神医学专家聊天是怎样的体验?在“600号”的一间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专家。她,就是第15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主任李霞。那是周五下午三点,她前一天刚出差回来,当天结束一个科普节目录制后从上一个会议匆匆赶来。她身着白大褂,长发挽起一个简约的发髻,面容婉约。在镜头前,从临床工作到科普宣教,李霞都以温婉的语气娓娓道来,给人温暖治愈的感觉。
治病和科普不是独立的两件事
医生在公众眼里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那么,医生需要做科普吗?在李霞看来,治病和科普不是孤立的两件事,她说:“为患者看病时,要把疾病相关知识告诉他们,解开他们的误区和忧虑,这就是科普。我在给患者看病的同时,也在做科普!”
2003年,李霞进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任职。在临床上,她发现一些精神疾病患者有病耻感,出现了症状也羞于去医院就医。于是,她萌发了通过科普呼吁患者重视疾病的想法。“身体别的器官可以生病,为什么大脑不能生病呢?”李霞常这样向有顾虑的患者解释。
“每个人都会走向老年,但我们没老过,要学会如何换位思考老年人的想法,为老年人答疑解惑。”这是李霞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也是她致力健康科普的初衷。她希望能通过耐心解答帮助更多老年人解忧。老年人是非常需要健康知识的群体,也是非常特殊的人群,如何有效地为他们传递科普知识?李霞表示:“老年精神科面对的患者,其往往疾病已经很重了,可能10多年前就有认知障碍的症状,但自己却还在回避,或没有意识到。所以,不能直接给他们讲知识,而是要用丰富的形式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疾病、预防疾病,这就是科普的意义所在。”一体化认知障碍科普模式温暖人心
科普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契合时代需求,符合公众“口味”,向老年患者传递希望,告诉他们通过干预可以让疾病进展的“脚步”变缓。于是,她首创“温暖、有希望”的一体化认知障碍科普模式,通过科普为认知障碍患者提供全方位支持。从纪录片《我只认识你》《人间世2——往事只能回味》到大型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从“专家直通车”到“患者家属群”,她用多种渠道将科普内容系统化,提升普通大众、患者、照料者的防治意识。
2021年李霞牵头的“《我只认识你》记录影片——专业、温暖的阿尔茨海默病科普教育”项目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她和团队就公众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误解,通过与专业导演团队联手合作,依托“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以艺术而温和的态度、专业的素养,科学地普及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知识。影片真实呈现了上海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故事,以及医疗、照护机构、社区对疾病的干预和对老夫妻的支持。影片在各大电视媒体播出,覆盖观众达4亿人以上,在线播放次数达500万次以上,温暖了一颗又一颗需要被温暖的心。
“面对鱼龙混杂的健康信息,如果医生都不给老年人做科普,哪还有谁来帮助他们?我们或许不懂老年人去买保健品背后难言的心酸,其实是他们希望保持健康,不给晚辈增加负担。人们觉得老年人思想固化,其实他们并不是全然无法改变固有的行为方式,科普就可以让他们学会辨别。”李霞说。
一位八旬患者的家属告诉李霞,其母亲发现自己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后很痛苦,闷在家里郁郁寡欢。听了她的科普后看到了希望,决定去就医。在门诊中,李霞宽慰她说:“您现在80岁,还可以高质量地享受晚年生活,你要加油实现成功老龄……”李霞的话语好似一剂良方,让老人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正面的精神力量让她重新爱上生活,快快乐乐地去旅游。用老人的语境,给予他们有力量的科普是李霞治愈患者的一大锦囊。
就职于全国顶尖的精神科医院,需要通过研究性的临床起到学科引领作用,这是李霞的本职工作。她很忙,但她始终认为,科普与临床并不冲突,通过科普让老年人尽早发现问题并接受治疗,这和做细胞实验、看影像报告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有些老人觉得自己记性变差了,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也得不到对症治疗,如何帮助他们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更好,这是李霞做科普的最大原因。她说:“我要做科普,且一直做下去。”
虽然没有太多闲暇时间,李霞喜欢利用碎片时间看书,且特别偏爱看较年长作者的书。她能从中读到老年人视角对世界的看法,让自己更了解老年人,做更吸引老年人关注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