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如果用脑过度,大脑也会像电器超负荷“过载”吗?

科普时报
原创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12月底,又到了在校学生的“考试季”,不少学生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担心:每天这么聚精会神会不会神经衰弱,大脑会不会像电器那样因为超负荷运转而“过载”呢?我在进行脑科学科普讲座时也常常被问到这类问题,看来大家还是担心因为使用不当而损伤了这个精巧神奇的器官。

其实,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它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首先,当脑细胞的代谢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感到困倦,人脑自然而然会通过睡眠得到休整。其次,大脑中含有大量的抑制性神经元,它们对信号输入进行选择、对信号输出进行调整,这使得大脑始终处于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再次,人脑的工作原理是产生和传递电信号,而不像肌肉那样通过消耗大量ATP(三磷酸腺苷,是体内供给能量的能量系统)来做功。因此,和肌肉相比,人脑是典型的“低耗能”器官。一个人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时饭量会大增,而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时饭量与平时差不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脑不会因为思考问题而过度耗能,不容易出现“过载”的问题。

人们常说“大脑越用越灵”,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并没有因为深度思考问题而增加患神经衰弱等疾病的风险,恰恰相反,他们通常比普通人更为健康和长寿。当大脑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神经回路从自由散漫的默认运行模式,进入专心致志的任务激活模式时,两者激活的神经元数量差不多,只是分布的区域不同。打个比方,大脑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时就像手电筒的光被聚焦,看起来很亮,可是消耗的电力并没有增多。

什么样的人会神经衰弱呢?往往是那些“思虑过度”的人。“思虑过度”和“思考问题”是不一样的,前者一定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比如困惑、恐惧、烦恼、紧张、焦虑等。这时不仅大脑皮层在努力地思考问题,边缘系统与情绪相关的核团也高度兴奋,再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出现各种生理反应,如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坐立不安等,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变成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

我们以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来看看“思虑过度”是怎么回事。王阳明听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就对着院里的竹子想“格”出竹子里面的天理。他和一位姓钱的同学从早到晚盯着那丛竹子,苦思冥想到底有什么天理。结果盯了三天,钱同学就晕倒了,而王阳明继续一个人“格”竹子,到了第七天也眼前一黑,不省人事了。那时的他误解了朱熹原话的意思,以为从一件事物上就能立刻参悟永恒的真理,结果是一次失败的尝试。王阳明悟道之后,无论是与朋友或学生切磋精微的心学理论,还是智勇双全地平定宁王叛乱,都没有再出现上面的场景,因为他心有定见,不再被情绪困扰,可以从容不迫地思考和判断。

我们再以考试为例,如果你踏踏实实地认真复习,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就不会出现用脑过度的问题。如果你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时间长了就会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你一会儿忧心忡忡地想如果考不好怎么办,一会儿又想能不能找某个同学关照一下,眼前又浮现出老师的责备、父母的怨愤、同学的轻视……不仅知识记不住,连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伤害。
怎样做到既认真思考又不过度思虑呢?《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是止于至善,“定”是心有定志。有了这样的基础,心就安静了,不会受到外物的干扰,然后就可以慎思明辨,行有所得。这是儒家修行的功夫,也是获得健康快乐的法宝。具体该如何知行,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情境来思考。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普与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

评论
真诚的老张
少师级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023-12-31
内蒙古四子王旗
大学士级
在需要持续疯狂用脑的日子里,最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懂科学用脑,只会越学越累,学习效率大幅下降。
2023-12-31
科普5dc9f15cbb99a
太师级
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用脑过度,可能会出现神经衰弱。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