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走进科教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 | 近5年惠及500多万人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讲述海洋故事、传播科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协会是由中国科协主管的全国直属协会。
收藏

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获悉,近5年来,海洋所在全国科技活动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世界海洋日、全国科普日等期间组织开展线下线上科普讲座、科普活动120余场,科普进校园180余次,以科普赋能“双减”,累计惠及500多万人次。

作为国家、省、市三级科普教育基地,海洋所拥有独特的海洋科技科普资源,包括我国规模最大、亚洲馆藏量最丰富的海洋生物标本馆、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为旗舰船的海洋科学考察船队等。作为海洋科普国家队的重要成员,近年来,海洋所以“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为理念,在科普队伍建设、科普能力提升、科普平台搭建、科普活动开展、科普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工作,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科普模式,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仅2023年,海洋所就组织开展线下线上科普讲座、科普活动50余场,累计受众超百万人次。“我们不仅要传播海洋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更要传播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传播海洋科学精神。”海洋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毕伟表示。

专业化的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发展的引擎。海洋所先后组建了博士实践团、科普讲师团、科普顾问团等团体,逐渐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涵盖海洋各学科领域的专业科普人才队伍。得益于这支热爱海洋、会讲故事的科普队伍,海洋所科研和专业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普工作。2022年,海洋所获批山东省首批科普专家工作室,李新正担任首席科学家。李新正是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也是海洋领域的“网红科普专家”。他将科研与科普巧妙结合起来,20多年来累计为全国青少年作了500多场科普讲座。在他的带领下,海洋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科普队伍中,身体力行地在广大青少年心目中播撒下海洋科学的种子。

实现研究所高端科研资源与科普教育的无缝对接,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海洋科学的魅力,好的科普平台必不可少。2017年,隶属于海洋所的“科学”号考察船成功获批为由原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共同发布的首批全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之一。依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守仪的科研成果,海洋所与中山市三乡镇联合打造世界首座海洋有孔虫雕塑科普园,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共建了世界最大滨海有孔虫雕塑科普基地。海洋所还充分发挥自身科技科普优势,联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全国范围内开展“海洋科普进校园”活动;帮助青岛嘉峪关学校建立海洋社团,深度参与海洋特色课程设计,积极助力学校海洋教育。自2022年起,海洋所与青岛海洋科普联盟、青岛水族馆开展合作,定期邀请海洋科普专家做客海洋公益科普“山海课堂”,目前已举办8期,累积惠及青岛及甘肃陇南青少年逾百万人次。

在“走出去”的同时,海洋所也同步开展“请进来”活动。年均接待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参观研学8000余人次,活动形式包括场馆参观、科普报告、动手实验、科技实践等,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可与欢迎。自2014年起,海洋所连续10年承办中国科协海洋科学专题营活动,邀请优秀高中生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深入重点实验室、科普场馆、科研基地等,通过开展参观学习、课题探究、专家报告、感悟科学家精神等特色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海洋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兴趣,海洋所由此多次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活动及优秀组织单位。

“大家看,这条鱼跟别的鱼有什么不一样?”在位于青岛市南海路7号的海洋所海洋生物标本馆内,副馆长王永强正在向市民和学生耐心地讲解一例标本。“这条鱼长着金鱼的身体、鲫鱼的尾巴,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童第周的姓氏来命名,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现存的童鱼标本。”这是2023年5月份海洋所举办的“遇见科学,遇到未来——探秘新中国海洋科学发源地”公众科学日活动上的一幕,也是海洋所众多特色科普活动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世界海洋日期间,海洋所与东南卫视策划录制了国内首档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其中,“海上科考课堂”“我在海底开盲盒”2个主题篇章广受好评;此外,海洋所联合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科技局等共同组织的“我心目中的海洋”绘画活动已成功举办了14届,已然成为青岛市特色海洋科普名片。与此同时,借助在学科、人才、资源和平台等方面的优势,海洋所还多次承担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科普项目,设计出一批具有海洋科技特色的科普展品、突出科学探究和体验的科普课程,自主录制系列科普视频,参与录制央视《开讲啦》《加油!向未来》、中科馆大讲堂、中国科学院科学公开课等,积极助力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及全民海洋科普素养提升,多项科普展品参加全国科技周主场活动,2次获评最受公众喜爱科普项目。2023年,海洋所获批“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承担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小学科技教师海洋研修班”,为来自全国的近百名中小学科技教师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海洋素养培训。

为传播海洋知识及海洋文化,海洋所还积极探索科普新方式。例如,与腾讯合作“下一个圈是蔚蓝大海”,将海洋科普与游戏有机结合,拓展科普新途径。此外,海洋所精心打造“耕海探洋”科学传播品牌,设计制作系列海洋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海洋科普内容及方式。

作为新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源地,海洋所拥有童第周、曾呈奎、毛汉礼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及厚重的海洋文化底蕴,已获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科协首批学风传承示范基地。多年来,海洋所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制作专题视频、开展科学家精神在行动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讲述海洋科学故事。

面向未来,海洋所将更充分地发挥人才、资源、平台优势,扎实推进“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落地,持续输出高质量海洋科普供给,讲好海洋故事,传播科技声音,弘扬科学精神,不断助力我国海洋科普事业蓬勃发展。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耿婷婷

责任编辑:孟想

审校:刘科、朱志安

评论
湖北胡石伦
太师级
专业化的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发展的引擎。
2024-01-09
湖北胡石伦
太师级
不仅要传播海洋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更要传播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传播海洋科学精神。
2024-01-09
刘金寿(LJS)
学士级
已完成任务
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