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谈谈输血小常识

刘兵急救科普
原创
普及急救知识,在蔚蓝的天空下,提高认知能力
收藏

今日在急诊科,大家紧张有序的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突然一阵嘈杂声,引起了护士长注意,走进一看,才了解,一位老大爷不满意了,护士长不温不火,一边安慰着老大爷的情绪,一边给请到我的办公室,这时候,老大爷就像找到倾诉对象一样,滔滔说出了自己的委屈,叙述完了后,老大爷心情平和了许多。

原来老大爷患有“直肠癌”曾在北京某医院手术+化疗,化疗后出现乏力、疲劳、头晕等不良反应,为求诊治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内科医师查看他就诊记录,发现血常规血红蛋白是8.9g/L,低于正常值(110-160g/L).向其解释,患者目前血色素低于正常,属于轻度贫血,嘱其加强营养,调养身体就可。但老人坚持要求输血,没有达到老人的期望,老人就发了脾气。我听了经过,明白整个过程了。

今天就和大家普及一下输血的小常识,大家都知道,血液是我国的稀缺资源,宝贵的血液挽救了大量急性失血患者的生命,在抢救时拯救生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世界卫生组织鼓励更多人无偿献血,定于每年的6月14日为世界献血日。但我国血液资源,依旧十分紧张。血液成为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新鲜采集的血液在一定的期限内保持其所有的性质。当全血储存时间超过24小时后,其中血小板、白细胞和Ⅷ因子迅速凋亡。随着存储时间延长,全血在存储中各种成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红细胞氧亲和力的下降和活力逐渐丧失。全血体外保存的时限是由储存全血中的红细胞输入受血者体内24小时后至少保留输入的70%复原率来决定的。使用抗凝保存液保存期限为21天。对于血小板来说,2℃-6℃保存6小时后,有50%丧失功能。而白细胞也只能保存十几小时。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成分输血,提高利用率。比如:贫血和严重失血我们要给予输注红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化疗后骨髓抑制等一切有出血风险的输注血小板,严重烧伤、部分血友病的患者输入血浆。输血指证尚未明确时,以不输血为首选原则。临床医师应对出血和需输血治疗的患者,根据临床适应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输血。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诸多因素和临床特征。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慢性贫血:Hb<60g/L并有明显贫血症状者,可考虑输注;

综合上述叙述,这位老大爷虽然化疗后,但输血轻度贫血,血小板也未减低,和老人讲明白后,老人也欣然接受了我的意见。大家对输血是不是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