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王婧:做医学道路上的“铺路石”

北京科协

新年伊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华网联合推出《小家大事-北京科学榜样》跨年系列,让我们共同走近优秀科技工作者,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科技的魅力。今天,我们将走近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院)长、第二十五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王婧。

人物名片:王婧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院)长

第二十五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大家都去做铺路石子,这条路才能继续往前走”

与许多医学工作者从小就立志学医不同,王婧走上医学之路总有那么一丝“歪打正着”的色彩。

在高考期间,由于一系列的偶然,王婧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学院),她迈出了医者人生的第一步。

入学后,先后在选择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的分叉口,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医疗设备、药品和治疗标准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真正属于我们的医学创新相对较少。因此,我开始思考,只有专注于基础医学并推进基础科学的进步,我们国家的医学才能走向新的高度。”王婧师从免疫学专家高晓明教授,自此踏上了基础医学研究的求学之路。

五年后,王婧赴海外进一步深造,这一次,她将研究重点聚焦“心血管”这一领域。“选择心血管领域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主要考虑的是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多与疾病负担重。如果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那么研究的重大突破可能会对临床实践产生更大的影响。”她开始尝试将经典免疫学与心血管调控进行交叉融合。“我很幸运,走到现在,每一步似乎都是命运的安排。我相信机会总是会留给那些做好准备的人,因此,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许最终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但过程我都在努力付出。这就像一条大路,只有大家愿意去做铺路的石子,路才会一直延伸到终点。”王婧说。

“顺着基础医学研究的前沿‘医’路前行”

学有所成后,王婧选择回国,并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首批引进的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王婧认为,无论是先前研究的免疫学领域,还是后续发展的心血管基础医学方向,都是在从事基础医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专注于探究人类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探索疾病防治手段的自然科学。“我认为,基础医学的科研技术突破,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大多数临床医院也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王婧说。

“回国后,我持续研究免疫系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并解析了IgE调节心血管重塑的病理机制。”免疫球蛋白 E(IgE)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种免疫球蛋白,是过敏反应的一种重要介质,主要通过与其高亲和力受体 FcεR1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王婧表示,目前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IgE的升高与腹主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

2021年,王婧带领团队成员揭示了血清高IgE水平与心衰/心脏重塑的相关性,证实了IgE-FcεR1信号在促进病理性心脏重塑和心功能障碍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评价了阻断IgE-FcεR1信号对病理性心肌重构的影响,为心脏重塑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其实我一直都在做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顺着基础医学研究一路前行。”但是如何有效地将基础科学研究与临床治疗以及药物研发相结合,是一个复杂问题。王婧希望,未来,无论是医院还是医药企业,可以将基础医学研究视为研发的关键组成,并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整个领域的发展。

“做基础研究,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更重要”

这几年除科研工作,作为导师,王婧也肩负起培养基础医学创新人才的任务。当我们问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基础医学科研工作者应具备何种品质时,王婧表示。

“与智慧相比,我更看重坚韧的品质。确实,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中有一部分拥有非常高的智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先天条件。但在医学的基础研究领域,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通常更为关键。”王婧的回答体现了她对基础医学科研的独特见解。聪明固然重要,但在追求基础医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更能带来长远的发展。面对科研中的艰难挑战和复杂问题,也只有拥有坚忍不拔的品质,才能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

评论
神话*
庶吉士级
涨知识了
2024-01-17
喜欢自然科学
进士级
已阅
2024-01-17
麒麟区王波
学士级
致敬伟大的科学家!
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