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油菜的一生——官春云

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
依托基地丰富图文、视频、音频等科普资源进行科普宣传。
收藏

**导语:**官春云,农田里的“油菜”院士。“促进冬发是长江中游地区油菜高产的重要途径”理论的提出者,我国第一个油菜高效无毒化学杀雄剂、我国首个国家级审定的“双低”品种“湘油11号”的发明者,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战乱的经历,让官春云从小就怀揣着强国的梦想。“农民很苦,农村很落后,农业还是有很多学问的,我要把他学好”他曾这样说。官春云用自己的一生在实现一个让中国人有油吃、吃好油的梦想。他的名字和业绩已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的史册。

“我就是油菜,油菜就是我。”——官春云。

苦难的童年

官春云,1938年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贫寒家庭。祖籍内蒙古镶黄旗,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清朝末年,官春云曾祖父随蒙古八旗军入关后定居古城荆州。官春云的父亲在一家医院做勤杂工,后偷学医术而独立行医。官春云的母亲是内蒙古正白旗人,年仅十岁就到纱厂做童工,是一位很能吃苦耐劳的劳动妇女。尽管家境贫寒,但父母仍咬紧牙关、省吃俭用,供官家三兄妹读书。打从记事起,父母就给幼小的官春云讲述苦难的家世,告诉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五兄妹勤劳简朴、自立自强。贫困的生活,让他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对物质更容易满足;苦难的经历,让他很早就饱尝了人间疾苦,也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个人要自立,国家要富强”的信念。

可是由于童年处于战乱时期,外侮入侵,内战不已,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无法保证官家孩子们的正常的学习,官春云在荆州、藕池、津市等湘鄂两省的多所学校磕磕绊绊地读完了小学,这也令他学习基础不扎实。解放后,官春云和年长两岁的哥哥一起进入荆州中学读初中。因小学底子差,又是跳级读初中,官春云成绩不太好,经常被数学难题弄得苦不堪言,语文也好不到哪去。每次老师把批阅后的作文发给大家的时候,总是把写得最好的和最差的念给大家听,官春云的作文有时就被当作最差的案例。这样的成绩让自尊心很强的官春云深受打击,他想回去重读小学,被父母拒绝了,只能继续“跳级”随着哥哥上学。痛定思痛,官春云认为“自己就是一只‘笨鸟’,要想赶上别人,就要‘先飞’,就要马不停蹄地追赶。”他勤奋、刻苦,快马加鞭的赶超同学们。经过一番努力,发现自己“开窍”了,原来那些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了,也没有那么难学了,同学们也都惊讶他的进步,那个成绩落后的小孩儿开始大踏步地赶上来了。初中顺利毕业,最后考进本地重点高中——沙市中学。高中毕业时,他的成绩在就读的沙市中学里已名列前茅。官春云因一场意外眼疾,不得不选择农学。“不能报考化工专业,我感到很委屈,而且当时还不知道‘农学’是干什么的,只是看到升学指导上‘农学专业’列在农科之首,于是,我就报考了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官春云回忆说。虽然自己并非“爱农才学农”,而是“学农就要爱农”,在大学期间,官春云经常前往农村调查,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艰苦岁月

官春云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被分配在作物教研室从事油菜耕作栽培和遗传育种科学研究工作,开始真正与油菜结缘。1958年全校师生下放农村支援农业,官春云被下放到郴县栖凤渡乡瓦灶村,在那里生活了8个月,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农村,了解农村。白天参加田间劳动,打稻、插秧、挑稻草、送公粮,晚上借助昏黄的油灯读书学习。农村生活之艰苦、劳动之繁重超乎他的想象,住在农民家里,每天不是吃番薯就是喝稀饭,菜是湖南的“红锅菜”,就是不放油炒菜。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官春云还经常抽空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支农结束时将他所写的几篇科学实验论文发表。这些苦难坚定了他在农业科研领域里披荆斩棘、突破一个个重大难题的信念。

油菜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栽培历史,但那时我国油菜的生产能力非常低,人民群众吃不到油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支农期间,有的同学婉转地“建议”负责做饭的农妇往菜里放点油,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可见当时吃油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在传统油菜大省湖南,油料单产和总产都不高。“哪怕种油菜的农民也吃不上油,因为油菜籽产油量实在太低,我家三口人也只有四两油一个月。”官春云回忆那段艰苦岁月仍心有余悸,正是在那时,他心里就想,啥时候老百姓的油够吃了,生活就好了。

实践出真知

油菜是越冬植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油菜的平均亩产不到30公斤。而指导我国甘蓝型冬油菜生产的仍然是用种植白菜型油菜的“春发”理论,即春天种植油菜,相关主管部门也都在推行针对春后的油菜栽培措施和常规技术。官春云后期在油菜主产区怀化附近的溆浦县劳动,他发现在生产实际中,农民凭经验播种管理施肥,播种早的、冬前管理好的、施肥多的,油菜收获时产量也就高,而这和当时“春发”理论是不相符的。

官春云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在影响油菜籽的产量和品质?按照农民的实践经验和“春发”理论的依据综合来看,到底什么时候才是施肥管理的最佳时期?遵从植物生长发育的特点,不能说传统的“春发”理论没有依据,可现在为了抗旱种植的油菜品种变了,是不是种植技术和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农业生产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作物高产优质,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不仅要遵循植物学的生物学规律,还要从农业发展需求的视角来看。官春云大胆设想“冬发”理论。

为了实现“冬发”理论的实践可操作性,改变一个作物的种植栽培方法,官春云开始实施系统的研究和调研。他一边抓紧“冬发”的冬前发育试验,一边查阅大量书籍资料;一边进行油菜栽培情况的走访调查,一边开展长江中游地区的地理、自然气候条件的记录研究。以试验数据为基础,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可靠的理论为支撑,再结合油菜的生长规律和影响产量的要素,官春云第一次提出了“促进冬发是长江中游地区油菜高产的重要途径”的新理论,并建立了一整套冬发栽培技术体系。1964年,他撰写的《试论油菜冬发在油菜增产上的重要作用》一文发表在《油料作物》上,以后又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论油菜冬发》。这一理论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震动。经过推广示范,油菜产量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菜籽油的自给自足。后来该技术经过原农业部推广,促使长江中游地区的油菜单产翻了近一番。仅在湖南,上世纪90年代油菜种植就达到了“三个超一”,即亩产超过100公斤,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总产量超过100万吨。1978年至1995年,仅湖南地区,因推广油菜冬发技术,就增收20.7亿元。初出茅庐的官春云仅用五年的时间就在油菜领域做出了一番成就。老百姓吃油难的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

不断向新品种培育进发

当时有人提出,将加拿大的早熟优质品种引进到长江流域,但官春云则认为,加拿大的自然条件和我国不同,他们的品种在我国不但不会早熟,而且适应性差、不抗病,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他的观点被采纳了,这也触动了官春云,让他做出了新的决定——培育适合我国自然条件的优质油菜品种。

油菜是雌雄同株同花,作为育种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杂交制种时必须去掉母本雄蕊。为了研制化学杀雄剂,官春云经常泡在图书馆、实验室,这项研究不仅需要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知识,更需要扎实的化学基础,复杂程度和难度也就可想而知。经过无数次试验、筛选、方案改良,1979年,他终于筛选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油菜高效无毒化学杀雄剂。这项技术应用后,已选配出了8个可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品种,同时被确认为国际领先。

获得了化学杀雄剂这个高效的育种工具后,官春云开始挑战高产优质的品种培育。原有油菜籽油中的芥酸和饼粕中的硫苷,俗称“双高”,都是对人畜有害的成分。培育出低芥酸和低硫苷的“双低”油菜品种,是国内外争相攻克的难题。1974年,加拿大育成了世界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但国外的“双低”油菜品种引入我国栽培效果并不理想。官春云经过多次反复的杂交试验,每年对上万株油菜、3000多份样品进行筛选、分析,经过3年5代选育,最终培育出我国首个国家级审定的“双低”品种“湘油11号”。该品种不仅可实现“双低”,而且亩产达到了110至150公斤!被列入了国家“八五”重点推广品种。“我们研究的双低油菜品种,芥酸含量从过去的50%左右下降到3%以下,硫苷含量降低到原来的四分之一。”作为官春云团队成员,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钱论文表示。随后,官春云又相继成功地选育了6个“双低”品种。在“双低”品种的基础上,结合高产,又有20余个高产优质品种问世,推广面积超过两亿多亩,大大推动中国油菜双低化进程。目前,全国有超过2亿亩的油菜就是种植的这些品种。

油菜生物技术领域里的探索

病虫害是影响油菜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的菜青虫会在秋雨多的年份成片致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官春云团队利用Bt毒白基因转化油菜,经过3年多性状选择,至1998年获得我国第一个稳定的转基因油菜品系。这一品系能大大减轻菜青虫对油菜的危害,提高油菜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另外科研团队还通过对油菜抗菌核病基因作图群体分析,发表了国内第一张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对抗菌核病基因进行了QTL定位,同时也构建了cDNA文库,克隆油菜抗菌核病基因。基因工程杂交油菜研究获得成功,育成转基因的雄性不育系油菜等品种。

为了拓宽种质资源,早在1986年,官春云与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的钱秀珍一起开展新疆、云南油菜野生资源的考察和研究,团队在全国6个省的7个科研、教学单位抽调15人组成考察队。对新疆、云南的57个县和6个生产建设兵团,总行程累计达1.2万余公里开展科学考察和调研,采集种子276份,制作蜡叶标本128份。结果发现一个n=9的十字花科物种,此前我国没有该物种的记载。科学家们根据形态、生态、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确认这个物种是Sinapis arvensis L.分布在中国的一个野生种。且具有生长势强,抗病虫性好,芥酸含量低,有雄性不育胞质等特点,这个发现,是一个开创性的发现,为油菜育种提供了新的、宝贵的亲本材料。

虽然食用油不再是紧缺商品,自给量能占到40%,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食用油的需求量依旧大增,甚至每年还需大量进口。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大幅度增产油菜产量,这是摆在官春云面前的一道重大难题。经过研究,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冬眠”的耕地,“利用冬闲田,把它变成大‘油田’”。以油菜大省湖南为例,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800万亩左右,但在双季稻产区,大片耕地在冬季闲置,如果能够提前播种20天,就可以将大面积的冬闲田利用起来种植油菜,通过计算仅湖南省就有3000万亩冬闲田可以利用,全国又可以增加多少个这样的大“油库”啊!这对中国食用油安全意义重大!

2000年,在早熟品种的基础上,官春云课题组相继开展了肥料配方和专用机械的研制。最终提出早熟油菜机播种机、适度管理的栽培技术体系。为了让农民了解机器的操作方法,官春云带着学生亲自在田里为农民演示,随着机器在田里行进播种、施肥、开沟、覆土等,几个工序一气呵成,省时省力,大大节约了劳动成本。该系列播种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油菜起垄直播机型的空白,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配套,进而实现油菜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高效化生产。该项技术的系列研究还针对南方稻田土壤黏重、春季多雨、排水不畅导致的产量、品质下降的问题,有效改善土壤受光条件、恒定地温等影响,提高保持土壤水分、肥料利用率、种植效率等,减少油菜生产用工,最终实现油菜产量提高10%以上。

2020年,官春云院士团队制定了高油酸油菜籽国家标准(NY/T 3786-2020),要求高油酸油菜籽应符合“双低”标准,且油酸含量≥73%,同时还选育出了湘杂油787、湘杂油512等黄籽高油系列品种,含油量高达48%、亩产达180公斤,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支撑着油菜产业稳步提质增效。

如今,官春云还在不断发掘油菜更多的功能,团队正在培育高神经酸、高吲哚类硫苷油菜等功能性新品种。

参考文献:

[1]文翊.官春云:油菜也能改变世界[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S1):54-57.

[2]辛勤耕耘结硕果,诲人不倦育英才[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辑部.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18:4.

[3]王峰.油菜栽培育种专家——官春云[J].湖南农业,2018(02):6.

[4]辛勤耕耘结硕果,诲人不倦育英才——祝贺官春云院士80华诞[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7,39(05):577-579.

[5]刘作忠.“油菜之父”官春云院士访问记[J].湖北文史,2012(02):186-201.

[6]谭立刚,段爱珍,叶蕾.油菜花开满田间——记2011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官春云[J].中国科技奖励,2012(0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