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药半月谈 | 墓头回

药葫芦娃
原创
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合理用药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 典故趣闻 ·

提起墓头回,身居吕梁地区的我颇有感受。

那是少年时期,一日放学回家后闻到一股烂肉味,血腥奇臭,恶心得我不能吃饭和做作业,邻居都登门问是啥这么臭?问母亲才知道家中有采回的墓头回草。母亲是中医师,把药店难以买到的墓头回弄来给病人用,她说往往有奇效。母亲讲得津津有味,我却把墓头回的名字与其恶臭味强压心底,尽量避免想起。直到后来在医学院的课堂上,听到墓头回的传奇故事,才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传有位铃医,走到一个村庄时,有户人家在办丧事。众人正抬着棺材往墓地走,郎中仔细观察,发现棺材下有滴滴鲜血落在地上,便随棺而行,直至墓地。询问后得知棺中是一成年女子,因阴道出血不止而“死”。郎中说:“鲜血淋漓,从棺而出,说明或存一线生机,能否开棺看看情况?”

家属听说病人生死未定或有救治希望,大喜,立即开棺。经检视女子气息尚存,郎中用一种无名小草,煎了浓浓一锅,滤汁给病人缓缓灌入。不到一个时辰,病人苏醒,出血停止,又经一番治疗,渐趋康复。病人是因为此草而起死回生,从墓地抬回,这种草就被命名为“墓头回”。

此故事传到北宋苏轼耳里,写成《墓头回录》,被编入《苏学士方》。后人又把其与沈括所著的《良方》合编成《苏沈良方》。其中第一卷“记王屋山异草”一节书:“王屋山有异草,制百毒,能于鬼手夺命,故山中人谓此草墓头回。”

图:袁春妮

《本草纲目》记载:墓头回根色黑,气臭,用此草干久益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墓头回,生山西五台山。”清代王秉韬著《五台县志》将其载入药类,盖俚方习用者。

原来,我家乡吕梁山就是墓头回草的主要产地。难怪家乡人对此草非常熟悉,至今乡间一直流传着“墓头回是死骨耦生的,所以奇臭难闻,长在坟墓堆的背面,特有滋养气血之功”。民间仍有人常自采煎服。

李时珍曰:“董炳集验方:治崩中,赤白带下。”明代《本草原始》记载:“墓头回······治崩中,赤白带下,不拘远年近日,少则一服,多则三服,其效如神。”我的母亲也用它为乡邻治过病,见识过它的疗效。

· 药材来源 ·

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异叶败酱及糙叶败酱(山败酱),以根或全草入药。

· 性味归经 ·

性凉,味苦、微酸涩。

入心、肝经。

· 功效主治 ·

燥湿止带,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截疟。

适用于赤白带下,崩漏,泄泻痢疾,黄疸,疟疾,肠痈,疮疡肿毒,跌打损伤,子宫颈癌,胃癌等病症。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克;或入散剂、膏剂。

外用:研磨成细粉,或适量捣敷。

· 食疗推荐 ·

墓头回膏

原料:墓头回草根部2000克,蜂蜜500克。
做法:取墓头回草入大锅中加足水量浸泡半日,武火煮开,转文火煎煮2小时左右,出渣,文火浓缩,兑入蜂蜜,边熬边搅动,至挂旗成膏。
用法:成人1次10毫升,每日2次,饭后开水冲服;小儿量酌减。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导致的出血患者。

评论
smxh676
大学士级
败酱草具有燥湿止带,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截疟。
2024-01-19
科普62a1537e
学士级
好文章!
2024-01-30
科普何沅金
少师级
了解了
2024-01-29